
平足的适合穿什么鞋?
平足的人适合运动吗?人们常说从运动选材来讲,平足不适合搞运动,因为扁平足运动过久就会明显感到脚底痛涨。其实,平足通俗地来说就是脚弓不够高,从实际生活经验来讲,只要不是太严重,对生活没什么影响。
但是,平足毕竟改变了足部正常的负重,低平的足弓失去了脚掌的减震功能。如果穿鞋不合适,平时运动锻炼时又不注意方法,往往活动后会出现足部疼痛。久而久之造成足部肌腱韧带疲劳,疲劳又会增加足部关节的损伤,也有少部分平足甚至加重足部变形,最终发展到需要手术的地步。
1.足部结构的介绍
足骨包括跗骨(脚后跟)、跖骨(脚掌骨)和趾骨(脚趾骨)三部分,跗骨和跖骨在韧带和肌腱的连结下形成足弓。内侧弓较高,有较大弹性,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因此也将内侧弓称为弹性足弓。足弓作为拱形结构,可支持负重、缓冲震荡,避免使足底血管和神经受压。良好的足弓弹性有助于人们完成走、跑等人类所必需的生活机能。
足部的肌腱(胫后肌腱)就像桥梁的悬拉索一下牵拉维系着正常足弓的高度。但是,当悬拉索出现疲劳时(胫后肌腱炎),桥梁(足弓)就会坍塌。平足的人需要劳逸结合,科学运动,并且正确地选择合脚的鞋子,这样可以避免胫后肌腱疲劳造成的足弓塌陷。
1.运动过程中常见的动作模式
(1)中立模式(正常足):脚后跟外侧着地,足部适度旋前,从后侧观察,脚踝没有倾斜。对于足部中立模式的人而言,鞋底磨损的主要位置分别是脚后跟外侧及整个脚尖部位。
(2)旋前过度模式(平足):脚后跟外侧着地,足部过分旋前,从后侧观察,脚踝过分向内。对于足部旋前过度模式的人而言,鞋底磨损的主要位置分别是脚后跟外侧及脚前掌内侧,严重者脚后跟内侧也会出现磨损。
(3)旋前不足模式(高弓足):脚后跟外侧着地,足部未能充分旋前,从后侧观察,脚踝过分向外。对于足部旋前不足模式的人而言,鞋底磨损的主要位置分别是脚后跟外侧及脚前掌外侧。
2.运动鞋的类型
根据运动时对足部动作模式的控制能力不同,运动鞋主要可以分成缓冲型、稳定型、控制型和越野型四类。
(1)缓冲型:鞋中底内外侧使用的材料相同,颜色、结构一致,此类跑鞋通常较为柔软,适合脚部旋前不足模式的跑步者使用。
(2)稳定型:鞋中底内外侧使用的材料密度不同,内侧使用材料的密度较大,颜色较深,部分跑鞋在中底内侧还贴有塑料片或加强支撑结构,此类跑鞋因内侧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因此适合脚部轻微或中等旋前过度的跑步者使用。
(3)控制型:鞋中底内侧的支撑能力在稳定型跑鞋的基础上进一步被加强,通常采用外面加贴塑料片或加入碳素钢等方式加强鞋内侧的支撑效果,此类跑鞋适合严重旋前过度的跑步者使用。
(4)越野型:外底的纹路比较粗大夸张,鞋底比较硬,鞋面颜色通常采用黑、黄、深灰等颜色,适合进行越野跑步的练习者使用。
正常足弓者建议选择稳定型跑鞋;高足弓者则建议选择缓冲型跑鞋,因为此类足弓者往往伴随出现旋前不足的情况,较为柔软的缓冲型跑鞋有利于高足弓者的脚部完成有效地旋前缓冲动作;低足弓或扁平足者则建议选择控制型跑鞋,此类跑鞋有助于稳定跑步者的脚踝,预防脚部过度外翻造成的足部损伤。
就美观而言,平足的人脚掌往往较宽,穿鞋有一点特别尴尬,就是会把鞋上面设计的足弓撑开,造成鞋变形。因此尽量少选塑形比较强的鞋子,选用材质比较柔软形状比较宽大的鞋为主,不然你的鞋子会很诡异的。如果是女生,我劝你还是别走OL风了,平足要比普通人更要注重减震,控制型跑鞋是最佳选择。
3.平足的治疗
肌肉力量不足很难维持正常的足弓,所以要锻炼,平足的自我锻炼方法很多,平时脚趾向下抓握,向上提拉都是锻炼,随时可以做,通过对足底的肌肉、韧带和小腿后面的肌肉的锻炼,它们强壮了,平足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与康复。另外就是足部轴向内翻、外翻运动,内旋到外旋的过程中,如果有部分阻力锻炼,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比较严重的话,选择矫形鞋或者足弓垫好一些。足弓垫就和桥墩是一个道理,当悬拉索疲劳了,就在桥拱下立个墩子。足弓垫可以让疲劳的足部肌腱得到休息,也可以矫正足部行走时的受力模式。
单独使用鞋垫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足底或者足弓有不适应感,这是正常的感觉表现,因为鞋垫的支撑力度完全集中在了足弓位置。如果配合矫正鞋的话,因为鞋底本身的生物力学改变,会均匀承担一部分鞋垫的支撑力度,改善足弓处的舒适度。
已经定型或者严重到影响走路的平足只能通过手术矫形治疗。平足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大多数是因为足部肌腱疲劳性炎症引起,也有先天性足部骨骼发育畸形所致,少数和神经系统疾病或者外伤有关。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儿童与青少年平足症,仅仅在足部植入一个小的关节制动器,待发育成熟后取出,就可以纠正足部关节结构异常导致的平足畸形。
成年平足症关节和骨骼已经定型了,不同的病理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矫形方法,手术的目的就是矫正畸形和解决疼痛,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应该寻找对足部疾病有经验的医生进行。
本文是陈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