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沈芳荣 三甲
沈芳荣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妇产科

肿瘤患者饮食和肿瘤长期生存有关系?

2502人已读

在妇科病房中经常听到病友及家属之间的相互交流,前段时间我就听闻一名化疗病人,她就是涂阿姨,因为化疗周期长久,隔三差五就会来住院,我们医护人员与她及家属关系很好,但涂阿姨最近却因为低血钾又再次住院,我们很好奇,经过一番寻问,才知道原来涂阿姨,化疗周期已结束,效果也很好,她怕吃一些民间流传的“发物”而导致肿瘤复发,所以就各种忌口,什么都不敢吃,也不敢多吃,导致自己低血钾,还更加消瘦。因此,我总结了一些肿瘤患者饮食方面常见到的误区,并予纠正,分享给患者及家属。

首先介绍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危害

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时,在细胞水平上抗感染的能力大大降低了,意思就是我们正常人,比如瘦弱的人就容易得感染性疾病譬如感冒。营养不良还会影响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如胃肠道功能,出现吸收障碍,比如瘦弱的人吃一点东西就会感觉腹胀。

营养不良在肉眼上表现的是骨骼肌的明显改变,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肌肉如心肌、呼吸肌、胃肠道肌肉,他们如果发生营养不良,四肢骨骼肌就会发生萎缩,然而心肌、呼吸肌也会随之发生萎缩,所以说严重营养不良时会影响人体的心肺功能。最后导致20%的肿瘤患者会死于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器官功能的衰竭,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肺部感染,严重的感染无法控制就导致了死亡。

在抗肿瘤治疗上,营养不良为也随之带来相应的危害。

手术方面:术后伤口延迟愈合,感染性并发症增加。

化疗方面:恶心、呕吐、腹泻、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等副反应发生率变高,从而导致化疗周期完成率就会变低。

放疗方面:口腔溃疡、糜烂发生率高,消化道粘膜炎发生率高,放疗中断率就会变高,感染性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可想而知,营养不良的危害不仅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降低、死亡率也会随之增加。

肿瘤患者常见的误区饮食


㈠忌所谓的“发物”


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的“发物”:


①易于生肿疖、长脓疮或引起某些病变的食品,譬如牛羊肉、雄鸡、鹅肉、蟹等。


②能引起新病加重、旧病复发包含腥膻食品如海鱼、狗肉等。


③辛辣食物如大葱、大蒜、韭菜、辣椒、酒等。


④竹笋、莴苣等等也常被归为“发物”范畴。


现代医学所谓的“发物”:主要是指食物中含有激素、组胺、异体蛋白等物质,容易引起或加重胃肠、呼吸、过敏性疾病的食物。


㈡普遍患者担忧营养太好,会喂大肿瘤


①我们要认知肿瘤细胞的生长呈现出一种“掠夺式”,抢夺体内正常细胞养分,即便是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癌细胞却照常增长,饥饿只能让患者身体损耗的更快,免疫力下降, 加重疾病的恶变。


②当前无文献证据呈示人体增加营养,会使癌细胞增长更快,反而有更多患者因自身的营养状况良好、无恶液质状态而长期存活。


③如果盲目忌口、完全素食的结果:“饿”不死癌细胞,却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


事实临床上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出现的并发症增多、治疗预后却差、生存质量下降。


㈢坚信静脉营养,不吃饭也可以


①当肿瘤患者出现体内食物摄入不足、食欲不振时,觉得不进餐,仅仅通过静脉挂水也能满足体内的营养需要。这种理念是错误的!


②人体通过胃肠道进食,食物在肠道吸收是一种自然状态。如果长时间不由口进食,肠道黏膜会发生萎缩,就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就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作用,从而更易引发一些疾病。


㈣很是听信、迷恋保健品


①中医药保健品如冬虫夏草、灵芝孢子粉等,有些补品未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检测和批准,安全性上存在着大大的隐患。


②中医药具有驱邪扶正固本的特性,有助于增强患者免疫力。但是,如果盲目大量进补, 机体不但不能有效吸收,反而会适得其反。


那么肿瘤患者应该怎么吃?


㈠ 高蛋白,总热量一定不能少


肿瘤病人体内的蛋白质分解高,而合成代谢的功能却低,营养状况处于入不敷出,所以一定要保证蛋白质的需求量。一般每天摄入蛋白质的量在1.2~1.5克/kg, 且要以优质蛋白为主, 如牛奶、鸡蛋、豆制品、肉类等。荤菜建议,以白肉为主,红肉少吃,即水产品和鸡鸭等禽肉为主,牛羊等畜肉少吃。


㈡荤素搭配、易消化,营养要相对衡平


每天除了摄入高蛋白食物外,还要以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为主,注意补充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等。食谱能够做到:新鲜清淡、高营养、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还要根据病人自己的消化能力,少量多餐,粗细搭配,甜咸互换等形式进餐。

㈢肿瘤患者的禁忌

凡是可能会诱发肿瘤的食物都不要吃,如不吃酸渍食品、霉变变味的、烧烤油炸、烟熏食物以及含色素和香料,另外还须要戒烟酒。

因此,我们主张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不主张常规补充保健品,患者要摄取充足维生素必须要多吃含维生素多的新鲜水果、蔬菜。西医不忌口,中医适当忌口,盲目忌口将导致营养不良。所以,让我们一起科学合理饮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沈芳荣
沈芳荣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