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肿瘤外照射放疗流程
妇科肿瘤放疗需要由放疗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单独的外照射放疗,或单独的后装放疗,或两者的组合。
同样的妇科肿瘤病种,不同病情、分期,需要的治疗方式不同,具体决定因素包括患者肿瘤分期、是否手术、术后病理情况等。
因此,就算是同一个病种,治疗方案也有可能会完全不同,病友之间请勿互相攀比。
由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计划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更改。
所以这个治疗计划所需要的谨慎和仔细,大家都可以自行想象。
放疗流程包括:固定装置制作、CTSim扫描、靶区勾画、放疗计划设计及验证、复位验证及治疗。
固定装置制作
普通情况下,同一张床,人反复多次躺下来的位置、姿态,肌肉紧张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而病人的治疗方案的设计需要非常长的时间(1-2周),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可能每天临时重做新治疗方案。
外照射放疗治疗次数至少在25次以上,因此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患者治疗时的状态与治疗计划一致,会在治疗开始前为每一个患者制作个性化的固定装置,目的就是保证治疗时身体位置的一致性。
固定装置主要包括:热塑膜固定、真空袋固定两种。由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使用哪一种。
病人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躺下来静止不动。这个阶段无身体上的痛苦。
CT模拟定位扫描
早期比较落后的技术条件下,一般都直接在病人身体上划线做治疗方案设计,非常粗糙、不准确,缺乏个体化。
现代放疗计划设计都是在影像数据基础上,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体化情况设计的,于是每个病人最重要的一个准备阶段就是CT扫描,然后将图像传输到医生的治疗计划系统里。
这个阶段,病人需要携带个性化的体位固定装置,到CT机房门口,护士打针(注射造影剂用),然后躺下来做一个CT就可以了。
这个阶段,如果说有一点点痛苦,那就是打针,以及皮肤上的激光标记。
靶区勾画及
治疗计划设计
这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阶段,也是病人和家属无法看到,也无法亲身体会的一个阶段。
这是医生和物理师的紧张工作和无间配合的阶段。在我院一般是2周左右。
靶区勾画:第二阶段病人CT扫描的图像是3-5毫米每层,需要包括全部病灶范围及有可能转移的淋巴结范围,一般扫描长度都在30-60厘米之间。
也就是说,总共会有有100-200层(幅)的图像需要医生处理。(工作量可想而知)
每一幅图像都需要医生用鼠标分别勾画出来图像内所有的重要组织及肿瘤。
其中肿瘤勾画尤为复杂,根据危险性的不同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等不同级别,还要考虑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
靶区一般由下级医生初步勾画,然后上级医生甚至全组医生审核讨论才能通过确认。
治疗计划设计:
医生确认靶区后,会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决定处方剂量,并提交给物理师。
物理师将图像信息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设置处方剂量在电脑里进行运算,并随时调整系统参数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经过物理师的初步评估剂量分布合格的治疗计划,会被提交给医生。
医生有另一套临床评估体系,如果治疗计划符合医生的标准,医生会通知物理师确认执行,并由高级物理师审核通过才能传输计划。
如果医生认为不符合临床需求,则通知物理师重新做治疗计划,本流程重新走一遍。
复位、验证及治疗
经过医生和物理师确认可以执行的治疗计划会传输到整个系统,经过复位、验证,就可以开始治疗了。
复位
病人需要携带体位固定装置去模拟机房复位。也就是把治疗中心点在病人身上的具体位置通过X线机器透视找出来,在皮肤上用激光枪标记长期留存。
请注意,不是治疗一个点或者三个点。治疗的是一个范围,只不过只在病人身上标记1-3个点,供技术员摆位用而已。
治疗的也不是皮肤上那个点,治疗的是1-3个点投射到身体深部的交叉点为中心,肿瘤所在部位的一个较大的范围。
治疗
治疗时,患者躺在专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特制的固定装置里,保持静止不动即可,技术员会仔细给病人摆位。
治疗时间和剂量已经在系统内设置好,机器每一次出射线的数据都记录在电脑里,不必担心出差错。
放射治疗过程中,病人不会感觉到疼痛,也不会携带放射源回家,所以是一种安全,副作用小的治疗方式。
常规的妇科肿瘤外照射治疗的时间为5-6周:每周一到周五治疗,周六周日休息;每天治疗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
正式开始治疗了,基本上病人和家属就没那么焦虑了,有事也可以找医生,我就不多写了~~
本文是欧阳翼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