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老是推后,多毛,脸上和背上长痘痘,痤疮是什么原因?如何治疗?
有这些症状就需要排除多囊卵巢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
目前较多采用鹿特丹标准,以下3项中符合2项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病因(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后可诊断。
(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
(2)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
(3)卵巢多囊改变的超声提示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cm3。
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简介:
PCOS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多在青春期发病,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表现为多毛、痤疮、月经异常、不孕等,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除此之外,PCOS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远期并发症的机会比正常人增加,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2,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现认为PCOS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依靠调整生活方式及口服药物治疗。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约6%~10%。
3,典型症状
1)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是PCOS最主要症状。多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天~6个月)、经量少甚至闭经。也可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没有规律性。
2)高雄激素相关临床表现
多毛
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多毛,是雄激素增高的重要表现之一。以性毛为主,阴毛浓密、呈男性型,甚至向上蔓延到腹股沟(连接大腿和腹部的部位)或下腹中线,向下延伸到肛门周围。有的患者上唇、下颌、胸背部(包括乳晕周围)、大腿内侧等出现较粗的体毛。
痤疮
皮脂腺分泌过盛可出现痤疮,皮损表现为粉刺、丘疹(高出皮肤的局限性隆起)、脓疱或结节,多见于面部、额头、双侧脸颊,胸背部、肩部也可出现。
在中国的标准中痤疮的判断依据是面部、前胸和后背等处连续3个月以上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痤疮。
女性型脱发
女性型脱发主要发生在头顶部,向前可延伸到前头部(但不侵犯发际),向后可延伸到后头部(但不侵犯后枕部),只是头顶部毛发稀少、脱落,它既不侵犯发际线,也不会发生光头。
油脂性皮肤
PCOS可产生过量的雄激素,发生高雄激素血症,使皮脂分泌增加,导致患者头面部油脂过多,毛孔增大,胸、背部油脂分泌也增多。
3)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表现
肥胖
50%以上患者肥胖(体重指数≥25kg/m2),且常呈腹部肥胖型(腰围/臀围≥0.80)。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多等有关。
黑棘皮症
严重胰岛素抵抗的一种皮肤表现。外阴、颈背部、腋下等皮肤皱褶部位出现灰褐色色素沉着,常呈对称性,皮肤增厚,质地柔软如天鹅绒。
4)其他
不孕
生育期妇女因持续性没有排卵可出现不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超重的患者可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常表现为在睡眠过程憋气、呼吸中断。
情感障碍
PCOS患者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增加。
4,相关检查
1)超声检查
由于多囊卵巢并非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的必要条件,所以超声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排除器质性疾病。
诊断依据:可见卵巢体积增(≥10cm3),包膜回声增强,轮廓较光滑,被膜增厚回声增强;一侧或双侧卵巢中可见12个或更多直径2~9mm的卵泡。
2)血清激素水平测定
血清雄激素
诊断依据:血清睾酮是反映雄性激素的主要指标。PCOS患者睾酮
水平通常升高,但是不会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目前临床主要测量总睾酮并不反应雄激素的真正活性,最终高雄判断含主要依赖于高雄体征)。
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
诊断依据:血清FSH正常或偏低,LH升高,LH/FSH比值升高,通常≥2~3。
雌二醇(E2)
诊断依据:雌二醇E2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清催乳素(PRL)
诊断依据:20%~35%PCOS患者可伴有血清PRL轻度增高。
3)其他
腹部肥胖患者,应检测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还应检测空腹胰岛素,及葡萄糖负荷后血清胰岛素。肥胖型患者可有甘油三酯增高。
5,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是PCOS的基础治疗。大多数PCOS患者多有肥胖问题,对于超重或肥胖的PCOS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行为干预,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
饮食控制
限制热量的摄入,选用低糖、高纤维食物。同时需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戒烟酒、少喝咖啡。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使减轻的体重不反弹。
运动
运动可以减轻体重、预防体重增加。患者可通过适量、规律的锻炼及减少久坐来减重。需要根据个人体力量力而行。
行为干预
其包括对肥胖的认知和行为干预两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患者通常会在专业团队的指导和监督下,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爱运动、长期酗酒、吸烟等)和心理状态(如压力、沮丧和抑郁等)。行为干预可以使饮食控制或运动更有效。
2)药物治疗
需根据PCOS的临床表现,分别采用调节月经周期、降低血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诱发排卵的药物进行治疗。
调节月经周期
月经异常是PCOS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定期合理应用药物,对抗雄激素作用并控制月经周期非常重要。适用于青春期、育龄期无生育要求、因排卵障碍引起月经紊乱的患者。
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COC)
COC是常用的调整月经周期的药物,由人工合成雌激素(炔雌醇)和孕激素组成。尤其适用于有避孕需求的患者。有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40岁以上的吸烟女性不宜使用,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血糖、血脂变化。青春期女性服药前应咨询医生。
孕激素
其包括地屈孕酮、微粒化黄体酮、醋酸甲羟孕酮,需周期性使用,更适合于青春期患者。但是没有降低雄激素、治疗多毛及避孕的作用。
其他
部分严重患者在应用孕激素治疗后,没有出现撤药后阴道流血的现象,需要采用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患者可先口服雌二醇,然后在周期后的一定时间内加用上述孕激素。
降低血雄激素水平
糖皮质类固醇
适用于肾上腺来源或肾上腺和卵巢混合来源的雄激素过多者。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
复方醋酸环丙孕酮
属于短效口服避孕药,是青春期和育龄期PCOS患者出现多毛、痤疮
的首选治疗方案。
螺内酯
如果COC治疗效果不佳、有COC禁忌证或不能耐受COC的高雄激素患者,可使用螺内酯。大剂量使用时,要警惕高钾血症
,需要定期复查血钾。
改善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
适用于PCOS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酗酒等情况下禁用。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痛、腹泻、不想吃饭等),餐中服药可减轻其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发生肾功能损害和乳酸性酸中毒,需定期复查肾功能。
诱发排卵
对有生育要求者在生活方式调整、抗雄激素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基础治疗后,进行促排卵治疗。诱发排卵时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需严密监测,加强预防措施。
氯米芬(CC)
CC为一线促排卵药物,CC可以影响宫颈黏液,不利于精子进入宫腔;同时可影响子宫内膜发育,不利于胚胎着床。应用CC时,可适量加入天然雌激素,以减少CC抗雌激素作用对子宫内膜、宫颈黏液的不良影响。
来曲唑
适用于CC抵抗和(或)CC治疗失败的无排卵不孕患者。
促性腺激素
适应证同来曲唑。常用的有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高纯度FSH(HP-FSH)和基因重组FSH(rFSH)。可作为CC或来曲唑的配合用药,也可作为二线治疗。用于可行减胎术的医院,用药期间需监测血雌二醇及B超。
其他治疗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长期不孕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与医生商议后可尝试辅助生殖技术,通过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治疗后,取卵后体外受精再移植。
IVF-ET是PCOS不孕症的三线治疗方法,也常用于合并其他导致不孕症因素的患者,如高龄、输卵管因素、男方精液异常等。但是需警惕PCOS可能增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风险。
心理疏导
由于激素紊乱、体形改变、不孕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PCOS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心理负担增加。医务人员会和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积极引导,调整、消除其心理障碍。
治愈性
本病病因不明确,也无法治愈。
危害性
由于雄激素分泌过高,可引起女性多毛、痤疮、脱发,对容貌有不利影响;由于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可引起2型糖尿病、肥胖、黑棘皮症,危害健康,并影响个人形象;
由于雄激素水平过高,还可导致不孕;
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流产率较高,而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风险也较高;
本病可引起血脂代谢紊乱,而易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
本病导致相对偏高的雌激素水平,而无孕激素拮抗,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并发症
妊娠期并发症
PCOS患者促排卵怀孕后可能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流产或早产、妊娠期糖尿病
或高血压等。
远期并发症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状态和高胰岛素血症、肥胖,易发展为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血脂代谢紊乱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等。
肿瘤
持续的无排卵、无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保护作用,可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
本文是余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