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白带与外阴瘙痒
妇科门诊中最常见的就是阴道分泌物,也就是白带。白带系指出现于阴道非血性的液体,女性自婴儿期至停经期各年龄层均会有不同形态的白带发生。白带的多寡与饮食、生理、情绪及心理等因素均有关联。而伴随白带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外阴搔痒。当寒冬来临时,门诊的病患中主诉阴道炎的比例就明显的增加;怕冷是人的天性,为了御寒,用厚厚的衣物裹紧下半身,这也是造成阴道炎的重要因素。除了外阴道发炎外,还应注意外阴痒也与外来的刺激和全身性疾病有关。像有些人喜欢局部使用香水、喷雾剂或女性卫生用品,甚至有香味或色彩的卫生纸也会引起外阴痒。
正常情况下,妇女的阴道都会有适量的分泌物,这不但是正常,而且也是必要的。它具有润滑阴道的作用,使阴道不致太过干燥,伤害了阴道表皮组织。此分泌物应该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酸碱值约4.0。一般来说,生理性的白带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在外阴部不通风、长期服用抗生素、身体免疫力减弱或滥用阴道清洁剂等,甚至有其它感染或缺乏女性荷尔蒙时,就会造成阴道内的酸碱值与其它环境因子的改变;于是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形状与气味都会发生变化,同时又伴随局部痒痛或分泌物浓稠时,就是有阴道炎了。事实上,有2/3的白带,是由病理性原因所引起的,尤其以霉菌感染外阴道最为多见。
阴道炎最常见的原因是一种属于霉菌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是阴道内的一种常见的菌种,在月经期前后、停经期或生产后,当阴道酸度减少,霉菌和细菌之间正常的平衡被破坏时,念珠菌数量会急速增加而造成感染,即称为念珠菌阴道炎。此类型的发炎,约占阴道炎的50%,而怀孕末期的妇女有15~20%,一般妇女有4~6%均感染此症。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阴道或外阴部极度搔痒、阴道红肿出血,而在排尿或行房时经常有灼热感、小便疼痛及频尿,且带有白色、浓稠、似奶酪或奶昔的分泌物。其中又以搔痒最严重,甚至会无法入眠。在糖尿病病患、长期使用抗生素、怀孕、以及使用高剂量的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也容易得念珠菌阴道炎。经常穿厚重紧身裤与合成纤维的衣物,以及滥用阴道灌洗液、除臭剂等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有75%的妇女终其一生至少感染一次,有一半的妇女至少复发一次,约5%的妇女变为慢性感染。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目标在快速的缓解症状,通常以栓剂、锭剂或乳膏于睡前塞入阴道中,连续治疗10~14天;或使用口服抗徽素及涂抹药膏,也有止痒及杀菌的效果。这种病症的治愈率高,但是再感染的比例也高,必须小心用药。
细菌性阴道炎(正式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是另一种常见的感染症,约有一半的妇女其微生物检查有罹患此症,但却无症状,到妇产科就诊的病人有5~15%均感染此症。怀孕的妇女有15~20%罹患此症。细菌性阴道炎最典型的特征是阴道产生灰白色的分泌物而、带有腥臭味,尤其是在月经前后或未避孕的性交后更明显,一般情形下,外阴部搔痒和刺激感较轻微。细菌性阴道炎代表阴道微生物族群生态的改变,一般认为是细菌的过度生长(尤其是厌氧菌和格兰氏阴性杆菌)合并乳酸杆菌之减少。这些改变菌种的代谢产物会使阴道分泌物酸碱值增加,超过4.5。因此,经常性的阴道灌洗、使用含有芳香剂的女性卫生用品、月经和性行为等,都可能会改变正常阴道酸碱值而诱发细菌性阴道炎。治疗不完全的细菌性阴道炎可能会伴随严重的后遗症,包括子宫颈炎、羊膜内感染、骨盆腔发炎、产后子宫内膜炎、早期子宫收缩和早产、再发性泌尿道感染和伤口发炎等问题。因此,也不能忽视它。
虽然大多数阴道炎的治疗原则与方式相当简单,但是也偶尔会遭遇顽强而久治不愈的情形,其中最常见的阴道滴虫感染。滴虫阴道炎是由一种称为滴虫的单细胞寄生虫感染而引起,当然,有的患者可能只是感到一直有微量的白带,而没有任何其它的不适;至于大部分阴道滴虫的感染者,除了有强烈的外阴搔痒、红肿、烧灼与性交痛外,还会发现阴道有恶臭的黄绿色分泌物,这些分泌物通常稀薄而带有泡沫,病人通常还合并有解尿不适、频尿或排尿时有灼热感等下泌尿道感染症状的症状;有些患者可能长期为并存而反复复发的膀胱尿道炎与阴道炎所苦。性接触仍然是阴道滴虫感染的最常见原因,而男方通常不会有任何的不适症状,但是在确定诊断后,男女双方都要接受完整的治疗与追踪;否则,交互感染效应是再复发的重要因素。此外,滴虫阴道炎常波及阴道上皮、大前庭腺和巴氏腺,以及尿道,等部分,因此,必须全身性给药。阴道滴虫感染常与细菌性阴道炎和其它性传染病同时发生,所以应小心评估合并多重感染的可能性。久治不愈合并泌尿道症状的阴道炎,就必须考虑阴道滴虫感染的可能。
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几乎大多数的妇女都曾经有过这种经验;而其严重程度从轻微而几乎不会去注意的分泌物,到非常不愉快的搔痒而干扰正常的起居生活,甚至产生烧灼/疼痛感。不管它的症状是如何的轻微,都不应该被忽视,必须尽快找医师检查。治疗阴道炎最重要的原则是正确诊断,找出病源,以便对症下药,且治疗过程需持之以恒,才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是廖培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