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食管障碍吃饭难,内镜治疗半小时解决——西安市胸科医院为一例9岁儿童内镜微创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民以食为天,可有一种疾病却让人食难下咽——贲门失弛缓症,被医学界称作“不是癌症的癌症”。它剥夺了患者对美食的享受,若孩子一旦患上,正常生长发育亦受到影响。
过去,这一罕见“怪”病,往往需要开胸手术。随着医学进步,借助内镜下微创手段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正在变成现实。近日,新成立不久的西安市胸科医院消化中心,就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为一名9岁男童解除病症。
9岁男孩贲门“打不开”,内镜操作无痛治愈
西安市胸科医院消化中心,近日接诊了一名贲门“打不开”的男孩。
贲门,位于食管和胃的接口处,是人体消化道一部分,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吃东西时,它会“打开”,让食物进入胃部。休息时,它会“关闭”,以防胃酸反流灼伤食管。贲门“打不开”,食物无法顺利进入胃部,孩子因此恶心腹痛、反复呛咳。
长时间不能正常吃饭,这个男孩出现营养不良。孩子身形消瘦,个头和同龄孩子比也要更矮。孩子家长说,儿子是从半年前开始出现吞咽障碍,大块食物更是吃不下。
9岁男孩身高只有125厘米,这可愁坏了家长。辗转甘肃庆阳、西安等地医院,并被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但一直没有找到根治办法。直到前不久,转至西安市胸科医院求诊。
治疗这一疾病的传统方法有口服药物、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等,但无法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梗阻,复发几率高;采用开胸手术创伤大、费用高且恢复时间较长。为了减少孩子痛苦,西安市胸科医院消化中心采用了微创手法——经口内镜括约肌切开术。

这是一种无痛状态下全程通过内镜操作的微创技术,相当于在内镜下“打通”一个“隧道”到贲门位置,将患者痉挛的括约肌切开,使其“放松”,以便饮食顺利通过,整个治疗过程只用了约半个小时。术后三天,孩子进食逐渐恢复,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打破内外科诊治界限
资料显示,贲门失弛缓症的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1例,每10万人患病率为10例,这使其成为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疾病。近年来,针对这一疾病,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在成人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渐多,儿科病例则相对偏少。

“这项技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具有更多临床意义。”西安市胸科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卢王介绍,贲门失弛缓症的儿童往往存在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有的还存在迁延不愈的肺部感染,治疗难度更高。而与成年人患者相比,儿童食管短、管壁薄、血管丰富,术中切开层次及术后恢复期注意事项等都要更多。
几乎所有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都有吞咽困难,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患者觉察到典型症状通常已存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与其他消化道疾病一样,贲门失弛缓症早筛早诊早治非常关键。卢王提醒,生活中若发现吞咽困难、易呕吐、不明原因的呛咳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若被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应及时治疗,以避免引起食管病变风险。
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不会导致皮肤切口,能最大限度恢复食管的生理功能并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可靠等特点。以其为代表的消化内镜隧道技术,亦正在食管功能障碍、消化道肿瘤等治疗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消化医学专家达成的一项共识认为,消化内镜隧道技术遵循腔隙完整,以无菌、无化学刺激为首选,以人体自然腔道为首选的基本准则,给患者提供了更好治疗方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内外科界限,扭转了传统医疗观念,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原则。
消化病精准微创诊治,让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疑难顽疾
寒冬季节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去年底以来,西安市胸科医院消化中心在试运行期间,已对大量接诊的贲门失弛缓症、胆胰管结石、胃石症、阑尾炎、消化道早癌等患者施以内镜下诊疗,其中包括了数位少儿及高龄患者。
卢王认为,少儿、高龄患者诊疗风险通常较高,但对于常年使用内镜微创术的医师来说,紧贴血管、神经解离组织、切除病灶,精准到毫米级的操作是足够安全的。因而,内镜微创治疗的成功开展,既是建立在医学设备优势之上,更是对医生技术根底的检验。
民之所愿,医之所向。在西安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中,西安市胸科医院正加快在专业领域科室建设。在原有呼吸道疾病优势诊疗的基础上,新设立的消化中心医护团队来自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三位高级职称,在唐都医院消化科工作15年以上,有超过5万例胃肠镜操作经验,拥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及数量的内镜操作技术。科室配备了先进的奥林巴斯290内窥镜系统,超声内镜系统及内镜清洗设备,能够常规开展各类内镜下治疗,尤其擅长便秘、内痔、阑尾炎、胆总管结石、肝硬化、肝癌、急慢性胰腺炎、功能性胃肠病、消化道早癌早诊早治、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治疗等。
这支团队在临床中采用的无痛化内镜检查和治疗方案,让诊治更加舒适化和人性化,解决了周边曲江、航天、长安等区域人民群众看消化道疾病的难题。今后本地区消化病患者不出远门,在西安市胸科医院就能享受到现代高精尖医疗技术带来的便利。
华商全媒体记者 李程
编辑:吴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