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年期,女性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一提到更年期,我们往往会联想到脾气暴躁、敏感、不好相处,不要招惹等等。尤其是处于50岁前后的女性,她们对于更年期的到来更是排斥甚至惧怕。
女性到了这个年龄段,常常会觉得很烦恼,情绪变化特别大,一点小事就会觉得心情烦躁,忍不住发火。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一生气或者运动量稍大,就伴有胸痛、心慌等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症状。
我在门诊中也常常遇到一些女性朋友诉苦,总是觉得自己心脏不舒服,心脏超声、造影、CT都检查不出心脏有任何问题,但就是提不起精神、困倦乏力、失眠,还动不动发火。
这个时候,我会结合患者的年龄和整个人的状态,考虑这种情况很可能与女性更年期相应的躯体和心理变化有关。
更年期是女性从中年到老年的必经阶段,也是人生重大的转折时期。女性在更年期的身体变化十分明显,不仅机体的器官功能、内分泌功能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关的神经调节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更容易受到心血管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的双重困扰。
研究显示,更年期前后,女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上升非常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比之前增加了3倍。更年期的女性也往往会出现目光迟滞、应答迟缓、情绪低落等更年期抑郁的症状。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变化呢?根据目前医学界的主流共识,答案很可能是雌激素。
首先,雌激素的波动将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女性在进入更年期以前,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使血管不易发生硬化阻塞。而更年期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女性体内雌激素大幅度减少,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对心脏的保护降低,这将可能导致身体血压调节机制出现问题。很多女性的血压极其不稳定,一旦劳累或生气就血压升高,部分女性出现早搏或心肌缺血的症状。
其次,雌激素的波动将引起神经调节和心理变化:在更年期阶段,雌激素的波动会影响脑神经的正常调节,以致很多女性神经敏感、情绪激烈、过度急躁和难以克服负面情绪。她们常常会由于工作压力大、子女学业/事业不顺、夫妻感情不和、自己或家庭成员生病、职业状态不理想等原因加重心理负担,从焦虑演变为抑郁。
面对更年期的困扰,我们要留意身体上的变化:如果出现一些特异性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疲倦乏力,灼烧感或上腹痛,要加以注意,及时到医院做检查。我们也要注意心理上的变化:如果仅仅感到焦虑,没有造成器质性病变,则不必过分担心或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症状可逐步消失;反之,如果焦虑或者抑郁的状态在两个月内没有缓解,则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更年期症状的出现,是一个极其自然的生命现象,也是我们的身心必然经历的生理过程。然而,由于每个人身处地域和社会环境不同,一部分更年期女性会遭遇心情突变,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产生生理和心理疾病。因此,我们要从心理上要有足够的认识,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对待。
这个时期的女性各种匪夷所思的抱怨和消极,其实很可能是因为没有适应更年期过程中的身体变化而产生的。我们要积极地进行调节,正确地科学地认识,把心打开,多做有益身心的思考,针对自己的状态做出主动的解读,那么与之伴随的烦恼会得到缓解。
另外,女性经历更年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与家庭、文化、风俗、营养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当前,我国女性承担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工作竞争和周边压力的提高、给女性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其更年期的症状也就变得更为多样。一般来说,条件优越,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的更年期症状比较明显,持续时间也较长,反之,则症状较轻微和持续时间较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为了平稳、健康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建议广大的女性朋友们积极地进行身体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保持神经系统的活性和兴奋性;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要把更年期的一些生理症状当成一种严重的疾病,要认识到它是大家都会经历的一个必然的生理过程,保持快乐的心情,不要自寻烦恼。另外,饮食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选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食物,多食牛奶、瘦肉、鱼、大豆和豆制品,多吃水果、蔬菜。
我们提倡,绝经前后,女性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更年期,每年查血压、心电图、心脏超声,尽早地发现心血管或者其他疾病,降低慢性病的风险。与此同时,家庭成员对处于更年期女性亲属的心理、生理变化应有所了解,如果她们出现某些症状如烦躁、发怒时,要给予谅解、同情和适当地照顾,帮助她们平稳地渡过更年期。
本文是刘梅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