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少见体表包块之【表皮样囊肿】
临床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家长。他们带着孩子来医院看,指着孩子体表一个莫名其妙长出来的“小包”问医生,这是什么,为什么会长这个东西。大部分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做个B超,而当B超提示“表皮样囊肿”,或者最终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提示“表皮样囊肿”时,家长的疑问多半还没有完全解除。
前面文章介绍过钙化上皮瘤,本文就讲讲这个表皮样囊肿。
既然叫“表皮样”,说明它的主要成分就跟皮肤表面差不多,而我们的表皮最主要结构就是鳞状上皮。详细来说,表皮样囊肿是角质囊肿的一种,而角质囊肿共分2种类型: 表皮样囊肿和毛根鞘囊肿,前者占 90%。它也有别名,包括表皮囊肿、表皮包涵体囊肿,或者一些所谓的“皮脂腺囊肿”实质也是表皮样囊肿。
目前多认为,表皮样囊肿的囊壁由来源于毛囊漏斗部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其发病机制是在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的囊肿(原发),也可能来源于创伤或粉刺所致毛囊上皮植入到真皮内,逐渐发育而形成的囊肿(继发)。
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 20 ~ 30 岁最为多见;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 2∶ 1 。它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面颈部和躯干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
本病多生长缓慢,皮损多为境界清楚的圆形、隆起性皮肤肿块,部分可呈外生性生长,质初,有弹性,大多呈正常肤色,未发炎时通常无自觉症状,挤压或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等不适。临床上,表皮样囊肿有的可见中央凹点,其直径为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少见的情况下,本病也会发生于足底、手掌等没有毛囊的部位。除了外伤等因素,也有研究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PV) 57 或 60 型的感染可能是此类表皮囊肿发病的诱因。
表皮囊肿在未继发感染时,与皮下组织无黏连,在手术切除时可见完整的包膜,较容易完整剥离,囊内容物大部分呈黄色或白色豆腐渣样。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内囊肿结构,囊壁为复层鱗状上皮,囊腔内含有角质。
继发感染后的表皮囊肿其囊壁结构被破坏,周围可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绕或异物肉芽肿反应,手术时界限便没那么清晰了。
表皮样囊肿可以长期保持不变,也可随着时间逐渐增大。本病极少恶变,目前仅有少数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的病例报道,它发生鳞状细胞癌的恶变率约为 0.001% ~ 0.045%。
而回到开头,假如您的孩子怀疑长了表皮样囊肿,而且囊肿在进行性增长的话,那么最好还是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选择切除了它。当然,B超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最终的病理结果才是诊断的黄金标准。
而假如您的孩子病理结果确定就是表皮样囊肿后,那么您也可以放心,非炎症期完整切除的囊肿,一般情况下不会再复发。
总的来说,本病偶可见于儿童的面颈部等体表,确诊需要病理结果,属于“良性”的囊肿(非肿瘤),完整切除后一般不会复发。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江连,侯立业,张吉红,高素芳,刘美娟,张玉琼. 表皮样囊肿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病理、临床特点[J]. 智慧健康,2019,5(23):129-131.
[2]林清霞. 表皮囊肿与HPV感染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唐琪. 浅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17,24(01):44-45.
本文是张宏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