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启齿的秘密-青春期少女的【乳腺纤维腺瘤】
青春期正是多忧多虑的年纪,而豆蔻年华的少女们偶尔会碰上难以启齿的问题,她们忽然发现自己的乳房在生长一个奇怪的肿块,有的时候甚至生长迅速。待到提起勇气告诉家长时,肿块可能已经长得挺大了。
当一张初步结论为纤维腺瘤的B超报告单交给家长时,父母和孩子都可能心存疑虑。因此,本文将介绍这种青春型乳腺纤维腺瘤,以期尽力解惑。
一、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乳腺纤维瘤本身可见于所有年龄段女性,它是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属于纤维上皮性肿瘤的一种。本文特指的是相对少见的约10岁以后的青春期前后女童。青春期乳腺肿块本身发病率较低,而青春期乳腺纤维腺瘤大概占所有纤维腺瘤发病率的 0. 5% ~ 4% ( 2% ) 。
本病发生于青春期似乎挺好理解。青春期女性的卵巢功能尚不稳定,雌激素水平的突然升高便可能诱发此病。具体来说,假如乳腺局部腺体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较高,便可引起乳腺组织增生, 并导致末梢导管的不规则出芽(乳小叶芽),上皮增大,引起导管的扩张和囊肿形成,最终发展成为纤维腺瘤。也正因此,本病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来潮后数月内。
二、得了乳腺纤维腺瘤会有什么症状。
这个阶段生长的纤维瘤,瘤体可生长迅速,体积较大(几乎可占据整个乳房),多为单侧、单发、无痛性的肿块,偶尔也可双侧乳腺都累及。因此,很多女童或许并不知道自己乳房长了肿块,只是发现自己双侧乳房逐渐不对称才察觉出了问题。这类纤维腺瘤的患儿很少会合并乳头溢液这类并发症。
如果来医院让医生查体,那么多数可在患侧乳房内触及无痛、孤立的肿物,肿块质韧,表面光滑,卵圆形,多位于外上象限,肿块较大时皮肤表面可见静脉突出,偶尔可出现肿块压迫所致的皮肤溃疡。同侧腋窝基本都没有淋巴结的肿大。
三、该做什么检查确诊呢。
临床上碰到乳腺肿物的女童,医生会给你开具哪些检查进行诊断呢。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是,鉴于儿童乳腺肿块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因此可能辐射致癌的钼靶检查在儿童中是不推荐的。同样的原因,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和空心针穿刺活检术在儿童中也都不推荐应用。
实际中,最常使用的检查手段是超声(B超)。纤维腺瘤的超声征象多为肿块成卵圆形或分叶状 ,有包膜 ,边缘光滑,内部呈均匀的低回声,无明显的后方回声衰减等。
MRI等也可以选择性应用,但影像手段在鉴别纤维腺瘤及叶状肿瘤(可为恶性)时非常困难,所以本病的最终确诊,依然得靠病理分析。
四、得了这种病该如何治疗呢?
肿瘤体积可大可小,青春期的乳腺纤维腺瘤多数直径在1-3cm左右,对于这类患儿,如果肿瘤增长缓慢,而家属也非常恐惧术后可能出现的乳房外形不正常等问题,那么可以选择保守观察。观察随访期间记住一句话,本病是良性肿瘤,但是每3-6个月要复查B超。
而当肿瘤体积大于5cm,或者肿瘤增长迅速,以及临床表现及B超不完全能排除纤维腺瘤以外的叶状肿瘤(青春期发病率更低)等肿瘤时,可以选择手术切除。
手术方式及切口因瘤体大小、位置及性质而定。总的原则是在尽可能多的保留乳房哺乳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美观。比如肿物表浅时可用环乳晕切口,肿瘤较深、瘤体较大时可以选择乳房下缘弧形切口,个别患儿可采用腋下腔镜辅助的微创术式。
不过,青春期女性的乳腺腺体弹性较好,切除肿物后乳房的外观及紧张度都还算好。个别中央区纤维腺瘤切除后可能出现哺乳功能缺失的问题。
所以,在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可请有经验的医师评估利弊后共同决定。
五、病理报告单如何解读呢。
手术是做完了,很多家长悬着的心还没有放下来。而当拿到病理报告时,专业用语可能又是一头雾水。
很多女童的病理诊断为:幼年性纤维腺瘤。
这个其实就是纤维腺瘤的一个亚型,特指的就是青春期前后的女童乳腺纤维腺瘤,多为11~18岁,发病平均年龄在14岁左右。这类肿瘤通常生长较快,体积较大,偶尔会出现类似恶性肿瘤的皮肤静脉怒张和乳头凹陷。而当肿瘤直径≥5 cm,或重量≥500g,或占据单侧腺体总量的 80%时,则可称为“幼年性巨大纤维腺瘤”。
但是,不管是哪种纤维腺瘤,它都良性的,因此手术切除后也是一般不会复发的。
最后总结一下,当你的孩子忽然发现双侧乳房发育不对称、乳房可触及肿块时,尽早进行B超检查明确诊断,而如果怀疑纤维腺瘤时,可前往各大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就诊并制定治疗方案。
【部分参考文献】
[1]金华,谢晓丽,周敏,丁华野. 青春期女性乳腺叶状肿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7,24(04):258-262.
[2]李峰,潘炯,李小强,王莉. MRI鉴别诊断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价值[J].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09):161-164.
[3]朱彩霞,许娟. 青春期纤维腺瘤的诊治[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6,7(01):92-95.
[4]薛世航,朱从伦,宋坚,曾熘海,张同成. 乳腺幼年性纤维腺瘤1例[J]. 中国乡村医药,2020,27(05):53.
本文是张宏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