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喻京生 三甲
喻京生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

白内障手术后的并发症有哪些?

2645人已读

白内障手术中操作不当,或手术后的治疗、护理不当均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白内障手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

1)浅前房:引起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切口渗漏,常由于不良缝合、玻璃体嵌顿切口、高眼压等原因引起。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专用刀,尼龙缝线的广泛应用和显微技术的推广,此症已大为减少。切口渗漏时如果角膜缘切口由结膜瓣覆盖,可出现滤泡形成;切口渗漏常伴有虹膜脱出并嵌顿于渗漏处。由于切口渗漏可以引起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黄斑水肿、高度逆规性散光等严重并发症,故应重新缝合切口。如果无虹膜脱出,亦可考虑加压包扎24小时,如仍不恢复才作切口重新缝合。二是脉络膜脱离,常见于术后低眼压、浅前房持续710天仍不恢复者,脱离的部位多在下方。大部分脉络膜脱离属于继发性的,常因切口渗漏、炎症所致。长期低眼压、浅前房可造成玻璃体和虹膜晶状体膈前移、虹膜前粘连。因此,如果脉络膜脱离伴有切口渗漏时应重新缝合切口、形成前房;如果脉络膜脱离范围较大,手术引流可以加速眼压的恢复;如果脱离的范围小,无明显的切口渗漏,可加强抗炎治疗,加压包扎数天后大多能消失。三是瞳孔阻滞,如果虹膜与后囊膜或玻璃体前界膜广泛粘连,手术时未进行虹膜周边切除或切除口不通畅时,可以发生瞳孔阻滞,后房的房水不能到达前房而积聚于后房内,引起眼压升高、浅前房,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发生虹膜前粘连、房角闭塞,如玻璃体接触角膜可引起角膜内皮损伤。在瞳孔阻滞的早期可用散瞳剂、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全身使用高渗剂。如经治疗未能改善者,为重新沟通前后房的交通,应施行激光虹膜切开术或施行周边虹膜切除术。

2)前房和玻璃体出血:白内障术后的前房出血多发生于术后37天内,出血大多来源于切口血管和虹膜血管,来源于睫状体血管者较为少见。切口的出血多由于原来已收缩的血管重新张开或切口轻度移位导致脆弱的血管断裂,因此,良好的切口缝合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出血一般可自行吸收,偶有出血充满前房,如伴高眼压则应进行前房冲洗。

白内障术后玻璃体出血常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裂孔或继发于低眼压等。玻璃体出血也可来源于睫状体或虹膜周边切除口。少量玻璃体出血沉于眼球底部,大量玻璃体出血可影响术后视力并可引起血影细胞性青光眼。如果眼底仍可见时,则应寻找是否有视网膜裂孔;如果眼底不能窥见,应定期进行超声波检查,确定有无视网膜脱离。少量玻璃体出血多能自然吸收,大量的出血,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进行后段玻璃体切除术。

3)眼内炎: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目前约为0.02%0.5%。眼内炎最常见的感染源为手术野,其次为术者的手、手术中用的器械和冲洗液、术后的点眼液和眼膏。

眼内炎多于术后14天急骤起病,伴有疼痛和视力急剧下降。眼内炎早期的体征仅有前房闪辉显著增加,很快便出现前房和玻璃体积脓。白内障术后一旦怀疑眼内炎,应立即抽取房水和玻璃体进行细菌或真菌培养加药敏试验。近年许多术者建议用玻璃体切割器吸出病变的玻璃体,并向玻璃体腔、静脉和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当获得细菌培养和涂片的结果后,再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修正所用的抗生素。

4)青光眼:白内障术后一般有短暂的眼压升高过程,无需特殊处理,在24小时内可逐渐降至正常。白内障术后的青光眼是指持续的眼压升高,其发生率约为2.5%。眼压升高的原因主要由于手术前已存在青光眼、晶状体皮质残留、炎症、瞳孔阻滞、虹膜前粘连、眼内出血、前房填充剂的残留等引起。白内障术后青光眼的治疗应在局部和全身进行降压处理的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如炎症者加强抗炎;前房内残存大量的皮质、积血者应进行前房冲洗。

5)持续性角膜水肿:持续性角膜水肿是白内障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根本原因是角膜内皮细胞受损。在生理状态下,角膜内皮细胞具有液屏障和主动性液原的功能。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减少,内皮细胞受损后不能再生,如果它的密度低于每平方毫米1000个,其功能则无法代偿,而出现永久性角膜水肿。引起白内障术后持续性角膜水肿的原因可为:术前已出现角膜内皮病变或细胞密度低下,手术中过度的损伤,玻璃体与角膜接触、粘连或嵌顿於切口,角膜与眼内组织粘连,上皮植入和纤维增生,后弹力层撕脱,青光眼,葡萄膜炎,化学性损伤等。由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了持续性角膜水肿,角膜出现大水泡,光学性恢复赖于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对于不便进行角膜移植的病人,可通过局部应用高渗剂、配戴软性接触镜等以缓解症状。

6)色素层炎:白内障术后早期出现色素层炎一般认为是反应性的,通常1周内可消退。术后严重的色素层炎多伴随一些术后并发症。白内障术后色素层炎的原因可能是:术前业已存在色素层,手术创伤,组织嵌顿于伤口,如虹膜、晶状体皮质、玻璃体等,前房内物理和化学异物如棉丝、缝线,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出血倾向等,手术的一些并发症如感染、眼内出血、玻璃体脱出、晶状体皮质残留、上皮植入和视网膜脱离等。术后的色素层炎一般应用皮质类固醇、前列腺素抑制剂及散瞳剂等多能治愈,但需要同时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

7)晶状体皮质残留:行白内障手术时,若没有显微手术条件,或操作不当,可致晶状体皮质残留。少量皮质残留一般无不良影响。大量皮质残留可导致炎症反应和青光眼,应手术吸出。

8)后囊膜混浊: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在术后35年内,约50%的成人发生此症,而儿童几乎无一幸免,婴幼儿在术后数月即可发生。YAG激光囊膜切开术是治疗后囊膜混浊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此外也可以手术切开后囊膜。

9)黄斑囊样水肿:其发病率约为8%,而作荧光血管造影的发病率竟高达40%。虽然大部分黄斑囊样水肿有自愈经过,但也有少部分造成视力永久性损害。黄斑囊样水肿多发生于术后24个月,也有发生在术后数年者。当正常恢复过程的白内障手术眼突然出现视力下降,应怀疑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典型者以黄斑为中心,呈黄白色花瓣样或星形改变;大约5%10%病例的诊断依赖于荧光血管造影,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发现黄斑周围有荧光渗漏。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如果有玻璃体条索牵引黄斑,可行YAG激光或玻璃体切割术切断与手术伤口粘连的玻璃体条索;黄斑区有严重渗漏者可用氩激光进行光凝封闭黄斑周围渗漏的毛细血管;应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如消炎痛等和应用皮质类固醇可能有一定的效果。白内障术前应用消炎痛、术中保持后囊膜的完整性、避免玻璃体脱出、缩短同轴光显微镜照射的时间均可以减少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

10)视网膜脱离:白内障摘除后,尤其是囊内摘除术后,玻璃体腔增大,玻璃体前移,失去对视网膜的支撑,同时由于出现眼内震颤,玻璃体不断牵引视网膜常使之形成裂孔并引起视网膜脱离。白内障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1%3%,术眼为轴性近视、对侧眼已有视网膜脱离以及进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或囊外摘除术后一期后囊膜切开者的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可显著增加。因此,选择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以保存完整的后囊膜可减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视网膜脱离一般在白内障术后6个月内发生,视网膜裂孔多位于锯齿缘附近,由于裂孔较小,眼底检查难以发现。应进行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

11)术后角膜散光:白内障摘除术的角巩膜切开和缝合可引起角膜弯曲度的改变导致术后角膜散光,因而影响术后视力。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的大小和性质受到手术切口的位置、形态、长度、缝线的种类、缝合方法、缝线结扎的松紧度,手术的并发症和术前业已存在的角膜散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手术切口距离角膜顶点越近、切口越大,术后产生的角膜散光的可能性及散光度数越大。一般作角膜缘切口在术后早期约有23D的循规性散光,随着切口水肿的消退,可恢复到无散光的状态。术中采用的小切口、离角膜顶点远的切口,同时应用手术角膜计测量角膜散光,手术中调整缝线结扎的张力,是预防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重要措施;手术后如果出现角膜散光,轻者可戴镜矫正,重者在术后早期(68周)可用刀片或激光进行选择性角膜缘缝线切断术,术后晚期可行松解性角膜切开或楔形角膜切除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亦可适用于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治疗。


喻京生
喻京生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