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黏膜下肿瘤(SMT,submucosaltumor)的治疗
这种胃肿瘤是什么?
胃黏膜下肿瘤SMT(submucosal tumor)是来源于胃黏膜下层的肿瘤的统称,包括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等。大家可能对胃的层次结构并不是很了解,下图清晰展现了胃壁的层次,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黏膜下肿瘤。

怎么知道得了胃黏膜下肿瘤?
胃黏膜下肿瘤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患者很少有症状,大部分是因为体检胃镜无意中发现(一般胃镜报告会描述为黏膜下隆起)而就诊。如果肿瘤持续长大,影响食物通过或者表面有糜烂破溃时,则会出现疼痛、出血等不适。

黏膜下肿瘤是如何被发现的?
很多种检查都能发现、诊断胃黏膜下肿瘤,主要有以下四种:
01 胃镜
可发现胃的隆起性病变(见上图)。
02 超声胃镜
是胃镜+超声的技术,可以根据肿瘤与胃壁各层次结构关系,判断其起源,并根据肿瘤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与邻近器官关系等情况,基本判断肿瘤性质(见下图)。

03 病理
检查时配合超声胃镜下组织穿刺活检检查可以不同程度判断肿瘤的性质。
04 腹部CT
可以判断肿瘤大小以及与邻近器官关系等情况。
胃黏膜下肿瘤需不需要治疗?
网络检索一下就知道众说纷纭,不同医生也会给出不同答案。时代在进步,医学也在发展,综合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和文献,以下5种情况情况推荐治疗:
● 有症状(伴有出血、消化道梗阻等);
● 无症状但不断增大的黏膜下肿瘤;
● 明确是胃间质瘤(有恶性潜能,随直径增大恶性潜能增大);
● 肿瘤大于2cm怀疑是胃间质瘤;
● 性质不明确的黏膜下肿瘤,但是不能耐受或者不愿长期内镜检查随访。
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治疗方式?
较小的胃黏膜下肿瘤可考虑 胃镜下切除 (一般要求肿瘤<5cm),如果较大或者无法做到胃镜切除则可外科手术切除。
胃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较小的黏膜下肿瘤治疗的优选,可以完整切除后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见下图)。


陈涛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
陈涛医生致力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熟练掌握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包括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ESD、EFTR、STER、POEM等内镜治疗技术。
教育背景:
陈涛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普外科和内镜专科培训。2012-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系统学习癌症研究,包括病理学、分子与细胞肿瘤学以及临床转化研究。
工作经历:
陈涛医生拥有10年以上的内镜临床工作经验。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事内镜检查以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2019年加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擅长消化道早癌的筛查技术,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技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等消化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
除了专注于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治,陈涛医生还围绕“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开展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Annals of Surgery、Molecular Cell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论著。共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上海市科委课题。参与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应邀发言和发表会议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和好评,获美中抗癌协会-亚洲癌症研究基金会(USCACA-AFCR)优秀学者奖、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学者奖等个人学术奖励。
门诊时间(上海市东方医院陆家嘴院区):周一上午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东方内镜”。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