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今日围产联合《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微信平台
共同发布
本文刊登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年2月 第37卷 第2期
作者姓名:张雪梅,漆洪波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母胎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000407)
摘要:产后出血仍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早识别、早处理、避免严重出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极其重要。当出血无法控制危及产妇生命时,及时行子宫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子宫切除术后对患者的性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产后出血;子宫切除;性生活;心理健康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目前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及时诊断、早期干预、团队合作、恰当处理是预防死亡的关键。
1 我国产后出血现状
近年来,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仍较高。在孕产妇死亡率更低的发达国家,产后出血已不再是最主要死因。我国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围产期子宫切除率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围产期子宫切除率高达0.19%[1]。
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归为“4T”:宫缩乏力(tone)、产道损伤(trauma)、组织残留(tissue)、凝血异常(thrombin),而各病因又存在对应的危险因素,既往以子宫收缩乏力为主要原因。然而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自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剖宫产率进一步增加,2017年全国剖宫产率为44.53%,高龄产妇和有剖宫产史的产妇比例上升,进而导致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比例逐步增大。2018年全国孕产妇监测中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宫缩乏力仅占35%,而胎盘因素(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滞留、胎盘早剥及胎盘植入)则占60.49%[2]。
2 产后出血的治疗关键点
产后出血的治疗时机至关重要,重在一个“早”字,早评估、早呼救、早止血、早复苏。治疗原则以“先药物,后手术”,首选“最快、最简单、最熟练、创伤最小”的手术方式,尽快止血,恢复和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以防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凝血功能障碍,消除PPH发生的产科原因。当产后大出血,尤其是伴有长时间的失血性休克,使垂体前叶组织缺氧、变性、坏死,继而纤维化,最终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发生希恩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因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缺血坏死,引起腺垂体功能低下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常见症状有产后无乳、闭经、继发性不孕、性欲减退、毛发脱落等,第二性征衰退,生殖器萎缩以及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怕冷、精神淡漠、食欲不振、低血压等。希恩综合征难以完全治愈,常需激素替代治疗,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因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植入等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术中进行大量的缝扎止血以及各种子宫压迫式缝合术,术后可能并发严重感染,切口愈合不良,需再次手术,甚至切除子宫。而且炎症形成的粘连、瘢痕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等长期的慢性盆腔痛,形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并可能反复发作,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发生产后出血时需尽快综合评估考虑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后尽快决定是否需要行子宫切除术。当积极抢救无效,危及产妇生命时应果断行次全子宫切除或全子宫切除术。
3 子宫切除治疗产后出血
在美国一项WOMAN试验中,纳入了全球20000多例PPH女性,发现3.5%的女性因PPH而接受了围产期子宫切除术[3]。在美国,2012—2013年2.5%的PPH患者接受了子宫切除术[4]。最近的相关人群研究显示,美国围产期子宫切除率接近1/1000例分娩(0.1%)。无子宫收缩乏力的PPH与有子宫收缩乏力的PPH相比,前者更常采用子宫切除术(6.6% vs. 1.0%)。曾发生过PPH的女性在后续妊娠时复发的风险高达15%。复发的风险部分取决于基础原因(例如,复发性胎盘早剥的风险是5%~15%)[5]。
围产期子宫切除的高危因素:胎盘因素、高龄产妇和多次孕产史、多胎妊娠、产前出血、子痫前期、出血性疾病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等。虽然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孕妇大多数情况既不会发生大出血,也不会接受子宫切除术,但当多个危险因素或有产后出血既往史叠加存在时,需充分做好术前评估和产后大出血抢救及切除子宫的术前准备。
子宫切除术的时机应该选择在“难以控制并危及产妇生命的严重产后出血”发生之前进行,从而主动地掌握手术时机。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抢救时机与条件有限,要放宽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以保障孕产妇生命安全。在择期妇科手术中,子宫颈可轻易地与子宫体一并进行全子宫切除。然而,在产科手术中,次全子宫切除术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为孕期子宫增大充血明显,当子宫下段形成良好,子宫颈显著扩张时,切除子宫颈相当困难。此外,次全子宫切除术可减少总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因而在处理严重急性大出血情况下,尤为重要。作为一般指导原则,如子宫颈损伤或出血导致大量失血,或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已侵入子宫颈基质时应切除子宫颈。在前置胎盘情况下,确保胎盘床完整清除对预防产后出血非常重要,需进行子宫全切或部分子宫颈切除。然而,子宫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对育龄女性生理及心理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切除子宫后,女性将丧失生育能力,无月经,对育龄妇女来说是一大创伤。子宫切除术后对患者的精神心理,性功能的维持都有影响。因此,选择一种对患者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非常重要。
3.1 子宫切除术后的性功能问题 一项美国大样本数据的研究发现,全子宫切除术对膀胱、周围神经和血管损伤较多,甚至造成远期的膀胱,直肠阴道脱垂。次全子宫切除术可保留子宫颈,减少对盆底组织的损伤,降低对阴道结构的破坏程度,对患者术后性生活影响较小[6]。但子宫次全切除后二次手术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更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提出要求日渐升高,多数患者希望保留子宫颈。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报道,在紧急剖宫产术后切除子宫颈,并发症率并未显著增加,但切除与不切除子宫颈的手术时间有差异性,这提示子宫全切除术总体上可能更复杂,放弃子宫颈切除可避免出现过多并发症[7]。
有研究发现,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子宫次全切除术大,因此,术后恢复速度也较慢,导致在术后3个月时全子宫切除组较次全子宫切除组性功能恢复慢,但术后12个月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8]。一些研究报道,接受全子宫切除术的妇女术后周期性出血比较少[9]。另一方面,一项新的队列研究表明与全子宫切除术相比,次全子宫切除术再次手术率更低,术后性功能和生活质量更好[10-12]。然而,横断面调查美国115例女性认为子宫颈切除不影响性功能[13]。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比较全子宫切除术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对非脱垂子宫的围手术期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子宫对女性有着重要意义,而子宫次全切除术和子宫全切术直接影响了患者心理状态。子宫全切除术患者可能因此发生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术后对子宫切除不能释怀,丧失“性趣”,直接影响了性功能的主观感受[15]。而子宫次全切除术保留了阴道解剖结构和子宫颈等组织,可能对患者心理有一定安慰作用[16]。总体来说,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性功能和生活质量体验更好[17-18]。因此,当围产期治疗产后出血考虑行子宫切除术时,除非有切除子宫颈的特定指征,次全子宫切除术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次全子宫切除术可将对卵巢功能、性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降至较低。
3.2 子宫切除术后心理健康问题 一项长期的队列研究发现,子宫切除的妇女有较高的新发抑郁和焦虑的长期风险,抑郁与年龄显著相关,尤其是年轻女性。子宫切除术,即使保留了双侧卵巢,仍会增加长期精神健康的风险,主要是焦虑和抑郁[19]。一部分女性可能是先前存在的抑郁和焦虑的危险因素发挥了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子宫切除术可能损害脑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卵巢、大脑和其他器官或系统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子宫切除术可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术后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其长期风险。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包括:恐惧、孤独、抑郁和焦虑、多疑和猜测,担心激素水平下降使容貌及形体、性生活、女性第二性征、生活质量及工作等方面改变。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开展医护及家属一体化的多维度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告知子宫切除术对生理功能、自身形象、夫妻生活的影响,使用情绪转移方法、音乐疗法、肌肉放松训练等多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调节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术后对产妇进行行为指导,指导患者进行饮食管理、盆底功能训练、术后性健康教育,性生活技巧、自我形象建设,重建患者子宫切除术后的健康行为方式[20-21]。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仍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产后出血的管理,抢占治疗先机,尽早止血。当产后出血无法控制时,及时行子宫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切除子宫颈。然而,子宫切除术后对患者情绪、生活质量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应加强术后认知干预,及时行为指导,采取个体化,多维度的心理护理措施改善患者术后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改善患者性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增强患者自信心,降低远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本文是漆洪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