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粟秀初 三甲
粟秀初 主任医师
西京医院 神经内科

期待对独居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更多关爱

1084人已读

期待对独居老身心健康更多关爱

粟秀初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

俗语说得好,少年夫妻老来伴这个”对老年人来说确实至关重要。这个“伴”一旦离去,再加子女成家立业后的分居,留下来的老年人就得独生活,忍受着沉重而又漫长的孤独和寂寞的心理煎熬如不能面对现实或不能及时适应这一转变时间一长某些独居老年人就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和躯体症状(独居综合征)。轻者可影响身心健康、日常生活和邻里关系重者可加速衰老发各类疾病和意外安全事。在当服务工作尚不到位和不够完善的大环境下,如何给日益增多的独居老年人这特殊弱势群以更多更好的关爱和帮助,不能不引起政府和全社会应有重视。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细胞,它在生活上和感情上关联着每一个家庭成员,成员齐全、和谐和美满欢乐的家庭可使人门感到温暖、身心愉快和生活充实。过惯了这种家庭生活的老年人,一旦遭遇夫妻两地分居或感情破裂而离,或恩爱多年的夫妻突然一方过世,再因子女长大和工作需离家分居,家庭被拆散,独居老年人就会觉得孤独寂寞和被遗,变得焦虑和不安。这种长期的压抑心情对健康十分不利,特别是那些平时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想不开看不惯、体弱多病、经济条件较困难和退离休的个性内向来说,更易出现悲伤、沮丧、抑郁、寡欢、万念俱灰,以黯淡的心理看待生活,缺乏人生和生活乐趣,甚厌世念头。他们神情呆板,思维迟钝而贫,反应缓慢,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不愿见人,有时可因神志恍惚而离家走失和引发外伤或车祸等意外病情持续时间较长较重时,还可导致更多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失调,免疫能减退,整体抗病能力下降,又可引发多种次生性躯体疾病或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恶化,生活能力和质量的进一步下降,促使原有病情加剧和加重,甚至厌世自杀、因病或外伤猝死于家中久后始被邻居、送奶送报人发觉的病例亦偶有所闻

根据我们的临床体验,这类病人的年发病率现虽有所增多,但只要及早及时地结束或正确地处理好他们的孤独不安心理,恢复其正常生活,上述病情就会自然消失和获得治;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的治疗困难较大和需要时间较长。为此,应及早地加强这方面的防治,以减少此类独居老年人的身心疾苦,呼吁如下:

1、独居老年人要善于正视现实和自我解脱 如通过广泛地接触群众,积极而主动地参

与有益的社交活动,大力培养自我兴趣和爱好等措施,自寻乐趣和克服孤独情绪;从琴棋书画、养花养鱼养鸟、读书、看报、写作、习拳习舞等活动中,让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情趣不断提高;还可走访平时关系较融洽的亲朋好友,或定期与子女聚会或通电话,以宣泄和转移自己一时的不良情绪,解除孤独寂寞,尽快地求得自我的心态平衡。

2、独居老年人要坚持养生保健措施和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如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和饮食有度,忌吸烟、酗酒、激怒、游戏和运动过度,提高防病治病、防跌伤、防吃错药(特别是安眠药、降压药和降糖药等)以及防盜窃、防诈骗意识,加强家中水电天然气和门窗的安全管理,对具有智能障碍和精神恍惚的老年人,出门时牢记带上个人安全信息袋(内装个人姓名、住址、家人联系电话、患病史等资料和大门锁匙),不给自己和子女添乱添烦,减免对自身病情的突然加剧。

3、加强子女们对老年人赡养和关怀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自立分居的本地子女应经常抽空回家与老人相聚谈心,外地子女应定期通过电话或书信问候和了解老人的健康和生活近况,重温当年的家庭热闹气氛,使老年人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子女们还需务必认识到精神上的关怀有时比物质上的关心更为重要的道理,从精神上和心理上同时给独居老年人以更多的慰藉,老年人才会真正地感觉到幸福。

4、不要干扰丧偶老年人的再婚意愿 如丧偶老年人意欲再婚只要条件成熟和合适,作子女和亲属的就应尊重老年人自己的意愿,打破各种传统旧观念,排除来自各方面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和财产分割、继承等方面的干扰,采取积极支持和促成态度为老年人寻求一位如意称心的老伴。两个老年人相伴相依为命,不但可减轻子女对其身心和生活上的负担,还可使老年人重温小家庭的温暖、愉快和幸福,生活变得更为充实和有意义。

5、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和帮老的传统美德 只要大家都来关心独居老年人,大力宣扬和树立敬老、爱老和帮老的良好社会风尚,让独居老年人真正感受到新社会的关爱真情和至诚温暖,使其不产生被遗忘的消极情绪。特别是各级老龄委、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会以及有关的舆论界,应努力抓好全社会关爱老人的宣传教育、动员和组织工作;老年人原所在单位、现住社区和街办领导应多给他们一点必要而及时的关怀,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医疗护理和家庭中的某些具体困难和合理需求。建议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由社区、街办和小区物业办等基层组织按需组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价廉方便的公办、民办或联办的养老、托老、帮老实体和志愿者上门帮爱小分队,让老人真正体会到自己并未被社会和组织所遗忘,不断增强其克服现存困难的勇气,提高其生活情趣,争取过好自己的真正幸福晚年。


粟秀初
粟秀初 主任医师
西京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