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结节大就是恶性,小就是良性?

肺结节大就是恶性,小就是良性?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但这也不能怪你,因为非专业人士通常只关心大小?。
言归正传,其实我们判断肺结节(GGN)良恶性,不单单要从结节的直径去判断,还要从结节的密度、血管征、空泡征、边缘形态等多方面去判断。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近年高发的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按病理类型的恶性程度分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癌(AIS),微浸润腺癌(MIA),浸润性腺癌(IAC),AAH和AIS又称为浸润前病变。AAH是不需要手术的。明白了这些,我们来看看需要鉴别的几个方面。
1.密度:
就是我们在CT上看到的结节的是不是发白,越白就是密度越高。有研究指出,CT值小于-520 HU的纯GGN提示AAH可能,浸润前病变实性成分平均CT值为-318.1 HU,而MIA为-194.7 HU。简而言之,密度越高,恶性可能性越大、恶性程度越高。

2.血管征:
CT上出现血管形态改变。我们知道,肺的血管是越往外周越细,但是如果结节周围出现密集、增粗的异常血管,那代表恶性的可能性大,往往提示原位癌或更高级别病变。

3.空泡征:
结节中间出现气体密度影,这也是恶性结节的典型特征,往往代表MIA或以上病变。

4.边缘形态:
如果结节周围出现分叶征,胸膜牵拉征,往往提示是高度恶性。

总结一下,大家看肺结节决不能只看大小,还有很多良恶性鉴别的特征需要综合判断。
举两个例子加深印象:
第一位患者是上个月手术的35岁女白领,体检发现5mm的结节,因为结节周围有血管征和空泡征,恶性可能性大,因此建议她手术,术后病理证实是微浸润腺癌,由于手术及时,无需化疗,术后3天开心出院。

下面这一位,是22岁小伙子,CT发现2cm(注意是厘米)的结节,但结节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没有分叶和胸膜牵拉,也没有血管征和空泡征,考虑是个良性结节,但由于患者有轻度咯血症状,最后还是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良性)。

本文是周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