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疖肿的防治
夏天疖肿的防治
夏秋季节,有时头部或身上忽然长出一个疱块,由小渐大;成熟时,溃破流脓,这便是疖肿,有的则是疔疮。疖肿是夏秋炎热季节常见的疾病,民间俗称“热疖头”。它是一个毛襄及其皮脂腺和周围皮下组织急性发炎后,所引起的化脓性疾病,以幼儿为多见。
为什么热天容易生疖肿呢?这是由于夏、秋炎热季节,气温髙,人体出汗多,毛孔就容易产生阻塞现象,引起发炎;有的是受到汗液的刺激,头部发痒,抓破时受感染而发炎;也有由于受烈日曝晒和进食热性食物后,造成内热所致。有人对容易生疖肿的天气条件进行过研究,在50例生疖肿的幼儿中,日平均气温35℃以上,风速微弱的闷热天气,生疖率最高;
日平均气温30—35℃,风速一、二级的天气,生疖率次之; 日平均气温28℃以下,生疖肿的就逐渐减少了。
明白了致病的原因,我们就应该注意保持幼儿头部和面部的清洁卫生,在夏、秋炎热季节,不要到太阳下面去曝晒,注意室内通风,减少小儿出汗,饮食也宜清淡。对每年夏、秋季节容易发生疖肿的幼儿,还可以先服些六神丸等药物。
如果已发生疖胂,千万不要去挤压。因为挤伍会破坏炎 症周围的防御圈,使炎症扩大,或使脓液或细菌进到血液里,引起全身感染。尤其是面部三角区两侧口角至鼻根内生的疖肿更不能挤压,因为面部的静脉与颅内血管相通,如果脓液或细菌进入血管,可引起颅内感染,迸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能危及人的生命。
夏天疖肿
一是夏天气温增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代谢物增多,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堵塞毛孔。金黄色葡萄球菌就会乘虚而入,在毛囊和皮脂腺内大量生长繁殖而引发化脓性感染。汗液中正好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酸,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因此,出汗后如果未及时清洗、更换衣服,或者穿了不透汗的化纤类衣服,都可能刺激皮肤,引发感染。
二是人在夏天睡眠偏少、食欲下降、心烦气躁,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这也助长了细菌繁殖,极易导致皮肤感染。
三是夏天摄入大量的含糖饮料或瓜果。这会使血糖升高,影响白细胞杀菌的能力,也容易招致感染,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易感染。
建议
避免疖肿的5点建议
首先,要保证每天7-8小时的良好睡眠。
其次,调整好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为宜。
第三,多喝水,以凉开水和淡茶水为宜。
第四,勤洗澡,注意用弱酸性肥皂或洗浴液;温水洗澡,不要冲冷水,避免刺激皮肤。特别是洗澡时不要把皮肤搓得通红,这样会使皮肤遭受感染。浴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即可。
第五,穿透气吸汗宽松的棉质衣服,一旦被汗湿透,要及时更换。
炎热夏季,火气旺盛是一大危害,主要表现形式是胃火、肝火和心火。那么引起火气旺盛的主要原因有多重,如不及时调解就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严重的有一种就是“疖肿”。
中医上讲,这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
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一旦忽视了治疗,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比如,疖里的细菌进入血液中,可能引起血液中毒;挤破嘴唇或鼻了上的疖有危险,因为感染可能扩散至脑部引发脑炎等。
我们经常说的疖肿其实就是毛囊被细菌感染后形成的较大块的红色肿物。多发生在人体受压的部位,如颈部领圈处或臀部。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有剧烈的搏动性跳痛以及灼热的感觉。如果疖肿长在前额或下颌等皮肤组织致密、张力较高的部位,就会痛得更加厉害。
一般的疖肿过一两天后,红色肿物的中央会形成脓拴,二三天后会自行破溃。也有的疖肿可能不发生破溃而自行消失。虽然这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因为毛囊间紧密相邻,若不及时处理已经长出的疖肿,不仅疼痛难忍,而且容易引起周围皮肤的感染,会长出更多的疖肿来,甚至于会因为感染引发各种炎症。
长在大人身上只要清理好了,一般都是无所谓的,但是这种热火导致的疖肿偏偏喜欢往小孩子身上钻,而小孩子不懂得更好的克制自己,而且也保持不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点疼痛或者是痒就会伸手去抓,使手上的细菌和疖中的脓栓挤入血液,严重者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进而诱发肾小球肾炎等,至此,“小疖”的遗祸就大了。
如果孩子长了疖肿,家长要做的是:
用医用酒精或淡盐水,帮孩子擦洗干净疖肿,涂上抗感染药膏,并用消毒纱布敷盖在疖肿上,这样可以避免衣服对疖肿的摩擦,还可以防止疖肿的感染扩散。
切不可为了将疖肿的脓液挤出,而用手去挤捏疖肿,因为这样做往往会使感染加重,带来更多的麻烦,一般只有等脓液自行流出。一旦疖肿破溃,要及时用医用酒精或淡盐水清洗干净患处,并继续保持患部的卫生,用消毒敷料再覆盖几天。
为了防止感染的扩散,应当注意患者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毛巾。如果疖肿发生在臀部,对婴儿要尽可能不用尿布,至少要做到勤换尿布。
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
1.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
(1)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法则,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
(2)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托法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
(3)后期正气虚弱者,用补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通常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则。具体施治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立法用药。
2.疮疡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
(1)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白虎膏、金黄膏、百草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
(2)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如手部疮疡、附骨疽应及早切开;手指部疮应从手指侧面切开,有头疽切口应够大,以保证充分引流等。
(3)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若疮口太小或成痿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药线腐蚀;疮口胬肉高突时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加速疮口愈合。
解毒消肿汤
组成:紫花地丁30克,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皂角刺12克,丹皮12克,黄芪20克,生地20克,赤芍12克,黄柏12克,鸡血藤20克,丹参20克,白芷10克,大黄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益气凉血、托毒拔脓。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本文是曹元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