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
新生儿脓疱疮(impetigo neonatorum)病或新生儿天疱疮( pemphigus neonatorum),又称新生儿脓疱是发生在新生儿中的一种以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葡萄球菌感染。本病发病急骤,传染性强,在婴儿室、哺乳室中常可造成流行,必须特别重视。
(一)病原
本病病原菌与引起其他年龄组大疱性脓疱疮者相同,通常由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80%为噬菌体Ⅱ组,其中60%为71型。此外,还可由B族链球菌(GBS)感染引起。由于新生儿皮肤解剖、生理的特点和免疫功能低下,细菌特别容易侵入致病。气候湿热及其他促使皮肤易发生浸渍等因素对发生本病也起一定作用。传染途径常通过有皮肤感染的或带菌的医护人员和产妇接触传播。
(二)病理
为表皮角质层下大疱。疱内含有许多球菌及中性粒细胞,疱底棘层有海绵形成和很多中性粒细胞渗入。真皮上部呈非特异性炎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
多于生后4-10天发病。在面部、躯干和四肢突然发生大疱,由豌豆大到核桃大小不等,或更大,疱液初呈淡黄色而清激,1-2天后,部分疱液变混浊,疱底先有半月形积脓现象,以后脓疱逐渐增多,但整个大疱不全化脓,因而出现水脓疱的特征。疱周红晕不显著,壁薄,易于破裂,破后露出鲜红色湿润的糜烂面,上附薄的黄痴,痴皮脱落后遗留暂时性的棕色斑疹,消退后不留痕迹。病变发展迅速,数小时、1-2天即波及大部分皮面,黏膜亦可受损。初期可无全身症状,随后可有发热,严重者可并发菌血症、肺炎、肾炎或脑膜炎,甚至死亡。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周围红晕不显著的薄壁水脓疱即可确诊。需和下列疾病鉴别。
1.遗传性大痕性表皮松解症非感染所致,可有家族史,无传染性,大疱内容清激,皮肤损害常见于易受摩擦的部位,如手足及关节伸侧皮肤。
2.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也为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新生儿出生后1-5周发病,皮疹为弥漫性潮红、松弛性大疱,尼科利斯基征( Nikolsky sign)阳性(稍用力摩擦,表皮即大片脱落)迅速扩展,表皮极易剥脱呈烫伤样,全身症状明显,病情进展快,病死率较高。
(五)防治
1.凡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并隔离患儿。
2.注意患儿清洁卫生,尿布应勤洗勤换。
3.抗感染:及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
4.局部治疗:无菌消毒后可刺破脓疱,用0.05%的依沙吖啶溶液或0.1%呋喃西林溶液湿数或清洗创面。皮损无脓液时可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涂抹,也可使用金霉素软膏。
注:本文仅供参考,若为非专业人士阅读,如有相似症状,建议至正规医院就诊咨询,以防某些专业术语或专业评判标准,家属误解,造成不良后果。
本文是赵海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