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发现胸腺瘤怎么办
1、什么是胸腺瘤
胸腺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胸部异质性肿瘤,在全部成人恶性肿瘤中不足1%。随着低剂量CT筛查肺癌日益推广,越来越多无症状胸腺瘤患者在CT检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纵隔,附着于心包,少数发生在纵隔以外部位。胸腺瘤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仿。儿童及婴幼儿胸腺瘤发病率更低,但恶性程度相对更高。据报道很多既往为良性的早期胸腺肿瘤术后亦有复发转移可能,因此目前所有胸腺肿瘤均已被视作恶性肿瘤,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胸腺(thymus)位于胸腔上纵隔前部,是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在胚胎后期及初生时约重10-15克,随年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到青春期约30-40克。此后胸腺逐渐退化,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克。
胸腺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不是十分明确。有报道可能与EB 病毒感染、吸烟、酒精、辐射及遗传等因素有关。胸腺瘤的生物学行为多样,病理分型复杂,目前大多采用WHO 2015 年版胸腺瘤组织学分类法,将其分为A 型、AB 型、B1 型、B2 型、B3 型和胸腺癌等,临床将其简要划分为低度恶性(A型、AB型、B1型)和高度恶性(B2型、B3型)及胸腺癌。
2、胸腺瘤有什么表现呢?
胸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常有纵膈局部压迫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膈神经麻痹等)。大约1/3胸腺肿瘤患者在就诊时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肌无力,眼睑下垂,四肢乏力,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晨起和休息后减轻。
3、CT发现胸腺瘤怎么办?
目前胸部CT和MRI是胸腺瘤主要检查方式,能显示胸腺瘤的基本形态和局部侵袭情况,但是在组织学亚型的鉴别及预测其恶性程度中,其特异度和敏感度不是特别令人满意。核医学显像能从功能学角度评价胸腺瘤,包括SPECT/CT和PET/CT。PET/CT价格昂贵,患者经济负担重,且SUVmax缺乏统一标准,不能区分胸腺瘤恶性程度,目前PET/CT可能突出转移性疾病。而99mTc-MIBI SPECT/CT显像可以鉴别胸腺良恶性疾病,且对于良性、低度恶性(A型、AB型、B1型)和高度恶性(B2型、B3型)及胸腺癌有一定的鉴别作用,对于胸腺瘤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4、胸腺瘤怎么治疗?
发现前纵隔占位传统的处理方式是首选手术切除。对于胸部CT发现前纵隔占位的患者,可结合肿瘤标志物、胸部增强CT、MRI和核医学显像对纵隔占位进行鉴别诊断,通过结合胸部增强CT和99mTc-MIBI SPECT/CT显像,提高对胸腺瘤的术前诊断,了解其恶性程度,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早期和低度恶性胸腺瘤首选手术完整切除,对于晚期或局部复发患者给与辅助放化疗等。对于首次发现性质难以判断的前纵隔小结节可以采取随访策略,3~6个月后复查胸部CT无变化者可每1~2年随访;如考虑为胸腺肿瘤或随访过程中明显增大的患者建议手术切除。
5、胸腺瘤手术后应该注意什么?
胸腺肿瘤属于惰性肿瘤,即使疾病进展后,部分胸腺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仍较长, 5年生存率接近90%。 因此,胸腺肿瘤术后应定期长时间的随访(如10年),定期复查胸部CT/MRI和核医学检查,注意有无肌无力症状,以便更好地了解复发状况。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