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裂孔疝的术前检查——那些年人们对术前检查的错误理解!(上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想为什么看病,总要做很多的检查?他们会想在小时候去看病,好像就看一眼,告知一些注意事项,或者是吃点药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可能一个简单的感冒,就会让你做很多的检查,如抽血,之后才会确认是什么问题。做各项检查,之后确认没什么大问题。耽误很多时间不说,各个检查都是费用,明明没什么问题,却花了成百上千,真的有必要小题大做吗?
首先,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身体的变化比较大,很多疾病的表现相同,就想上一期我们说到的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表现的重叠性,所以我们不能单凭一个表现就判断身体是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根据检测的数据来判断。就比如普通感冒的表现,可能是头疼、流鼻涕,新型冠状肺炎也有是这个表现,若是只是按照感冒来判断,太过马虎。两者的表现相同,预后天差地别,若是不及时的发现,对身体损害也是非常的大。
其次小时候医疗不发达,很多人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出现较大的损害。而现在的水平进步了,能够更准确的判断具体的问题,通过检测体内的一些数据,可以更好地掌握身体的状况,以便确认问题。
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介绍食管裂孔疝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其实如果单纯在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上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所以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更多的是需要影像学和功能测量方面的证据。从以前来上看,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和管理一直依赖于经验性治疗方法,但被证明是不成功的。传统上,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主要是基于临床表现及对抑酸药物的反应,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PPIs),比如奥美拉唑。然而,高达40%的病人可能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效果微弱,甚至完全无效。对于食管裂孔疝,更不能通过临床表现或仅凭临床经验获得准确的诊断。随着对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诊断技术的进步,目前有了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诊断和评估方法,以提高诊断率及治愈率。
一、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检查
① .食管裂孔疝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食管裂孔疝及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病变程度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检查方法。但内镜检查时一个必须的步骤是镜头弯曲180度,呈“U”型拐弯,观察胃底和食管下段包绕镜身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当胃镜进入胃体后,镜头呈u型拐弯观察胃底和贲门时,可见贲门开口处的胃粘膜是完全包绕或贴紧内镜镜身的(图8-2)。若发现包绕不全,或胃粘膜与镜身之间存在间隙,则应考虑食管裂孔疝的存在。
I型HH内镜显示胃食管结合部呈圆型扩张,与镜身四周存在间隙。Ⅱ、Ⅲ、Ⅳ型又统称为食管旁疝,通常会涉及胃的轴向旋转,内镜下征象往往不典型,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明确诊断和分型,还需要借助上消化道造影、CT等辅助检查。
②.胃食管反流病
对拟诊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目的在于评估食管粘膜的病变程度,有无Barrett食管,有无合并食管裂孔疝、食管炎性狭窄和食管癌等。同时对于部分诊断或鉴别诊断有困难的病人,还可以进行组织学活检。
③.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已明确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而胃食管反流病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是江志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