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跖筋膜炎--脚跟内侧疼痛的“元凶”
日常生活中,引起足跟内侧疼痛的原因很多,如跖筋膜炎,跖筋膜撕裂,跟骨疲劳性骨折,跟骨脂肪垫萎缩,朝向足底的骨刺,纤维瘤病、脂肪垫损伤、屈拇肌腱炎,胫后神经的卡压以及风湿性疾病等等啊;此外,有些不典型的腰椎椎管内的疾病,也可表现为足跟跖侧疼痛。虽然引起足跟内侧疼痛的原因很多,但是最常见的就是跖筋膜炎。
一、功能解剖
1、跖筋膜:它是一种广泛的,多层次的纤维腱膜,起自跟骨的前内侧面,纵向走形,在远处分为5条,止于5个足趾关节。
2、跟骨脂肪垫:它对后足有重要的缓冲作用。在40岁左右,脂肪垫开始退化,胶原、弹力组织、水分消失,其厚度和高度减少。这些变化导致脂肪垫变软、变薄,对冲击力的吸收减少,对跟骨结节的保护也减少。
3、跖筋膜的受力方式:跖筋膜与足趾关节相连接,足趾的背伸会导致跖筋膜紧张,医学上称为“卷扬机效应”。此时的足弓位于最高点,跖筋膜和足内在肌组成骨性足弓的构架。所以,当压力作用于足趾关节并伴有关节的背伸时,跖筋膜将承载更大的张力。此时,容易造成跖筋膜损伤。
二、病因
1、年龄的增大、身体的肥胖使得足部肌肉、韧带力量减弱,跖筋膜牵拉跟骨的力量增大,长期、反复牵拉使跖筋膜起点部位发生微小撕裂,继发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
2、长时间运动造成跖筋膜跟骨止点处的骨膜炎或者跟骨的微型疲劳骨折。
3、长时间穿着软底鞋。
4、中老年人的足部肌腱、韧带发生松弛、变性后足弓的改变。
5、后足的畸形如跟骨外翻、足旋前畸形等。
这些病因都使得跖筋膜承受更大的应力,长期慢性的牵拉可使局部筋膜发生微小撕裂,局部水肿产生炎症,从而引发跖筋膜炎。
三、跖筋膜炎青睐人群
1、较肥胖的中年妇女
2、长时间跑跳的运动爱好者
3、需要长距离行走的职业者
4、舞蹈职业者
四、临床表现
1、跖筋膜炎的疼痛往往出现在睡醒后或长时间休息后最初负重时,疼痛在继续活动后减轻,但是持续长时间活动后疼痛再次出现,甚至加重。
2、查体时足跟内侧局部有明显压痛,伴随不同程度的肿胀
3、影像学检查:B超或磁共振可见跖腱膜增厚,水肿。X线检查可见部分患者跟骨结节底侧有骨刺。
五、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1、穿软而厚底的鞋子,如运动鞋,避免穿硬底鞋子。
2、可买特制的鞋垫,将足跟底部疼痛部位的鞋垫挖成空洞样,以减少足跟部疼痛部位受到走路时的撞击。
3、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4、跖筋膜、跟腱牵拉训练:跖筋膜的适度牵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每天反复的跖筋膜、跟腱牵拉锻炼使83%的患者解除疼痛。
跖筋膜牵拉锻炼方法:①患者保持坐位,屈膝,将患侧足跟置于床面上,踝关节背伸,用手将5个足趾向足背侧牵拉,维持30秒,反复5次 。
②将患侧足前部顶于墙面,并用力下压踝关节,维持30秒,反复5次。
跟腱牵拉锻炼方法:①患者面向墙面站立,健足在前面,患足在后面。保持患侧腿伸直,而且患足不动,足跟不能抬起,上半身向前移动,使跟腱受到牵拉,维持30秒,反复5次。
②站于台阶上,身体直立,后足悬空,,向下踩,使跟腱受到牵拉,维持30秒,反复5次。
药物治疗:
1、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如布洛芬,西乐葆等。
2、若药物不能奏效,可局部应用皮质激素注射治疗,每周注射1次,3-4周为1个疗程。但对大多数患者效果是暂时的,而且有跖腱膜的撕裂、脂肪垫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一般不推荐激素注射治疗。
石膏固定:严重疼痛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时,可用短腿石膏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对于顽固性跖筋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它的效果主要来源于石膏固定期间足的强制性休息。
体外冲击波治疗:体外冲击波用有力的震波击碎组织瘢痕,促进新生血管增殖,局部血运增加,加快局部炎症的消退,促使炎性腱膜愈合。有效率超过80%,患者在3周冲击波疗程之后达到明显缓解。但是1次治疗有效率较低,3次治疗后可明显提高疗效。此点需注意。
手术治疗:部分经过6个月到1年的保守治疗仍然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疼痛病例,可采取手术治疗,切断部分跖筋膜。对于朝向足底生长的跟骨骨刺,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采取手术切除骨赘。但对于平行于跖腱膜生长的跟骨骨刺,多数学者认为无需切除。
如果您对于此病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向我这样的专科足踝医师咨询,希望能早日解除您的足踝痛苦!
本文是才礼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