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龄大了易患骨质疏松?健康生活方式+药物教你科学防治
骨质疏松症现已成为中老年人又一重要健康问题,其中这6大类人群更易患病。四大典型症状助力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两大治疗方法助力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从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则高达32.1%。显然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继糖尿病、高血压后又一重要健康问题。
六大人群要注意易患OP
(1)具有不明原因慢性腰背疼痛的50岁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
(2)45岁之前自然停经或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女性;
(3)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
(4)有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
(5)存在多种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如高龄、吸烟、制动、长期卧床等;
(6)具有以下影响骨代谢的疾病病史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病及心肺疾病等;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四大临床表现有助诊断OP
(1)脆性骨折
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髋部和椎体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临床表现。
(2)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痛
不明原因的慢性腰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大部分患者就诊的首要症状。常在翻身时、起坐时以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腰背疼痛、全身骨痛或者周身酸痛,且负荷增加时加重甚至活动受限。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疼痛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线索。
(3)身材变矮或脊柱畸形
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等脊柱畸形。脊柱畸形会使身体负重力线改变,从而加重脊柱、下肢关节疼痛。随着骨量丢失,脊柱椎体高度丢失,椎间盘退变,整个脊柱缩短5~10cm不等,从而导致身长缩短。胸腰椎脆性骨折或身高减低3cm(或1年内身高减低2cm)或驼背的老年患者,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依据。
(4)心理异常和低生存质量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健康生活方式有助远离OP伤害
(1)科学膳食
保证每日膳食丰富、营养均衡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生活方式。饮食上应多吃钙和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如牛奶、蔬菜、鱼类、蛋类、豆腐、菌菇、燕麦、奶制品等。同时还应坚持低盐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以增进食欲,促进钙的吸收。注意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2)充足日照
维生素D除了来源于食物,还依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合成。一般将面部及双臂皮肤暴露照射15~30min即能满足合成的需要,建议选择阳光较为柔和的时间段,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3)合理运动
中年人以有氧运动为基础,配合全身肌肉力量训练,每周3~7次,运动量逐渐增加;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跳舞、骑车等中强度运动,以及哑铃、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力量训练。另外,老年人还应增加手膝位、坐位、站位等平衡练习,每周3~5次。个人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强度和时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但要注意少做躯干屈曲、旋转动作。
(4)预防跌倒
中老年高危人群和家属应提高防护意识,避免走楼梯,家庭走道保持通畅,卫生间安装夜灯、安全扶手、铺防滑垫: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
(5)注意监测骨密度
伴有影响骨代谢的内科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或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甲强龙等)的患者,需督促其定期至医院检测骨密度,必要时进行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
(6)端正心态减压力
骨质疏松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常被忽略,主要包括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恐惧、自信心丧失等心理异常。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也会造成社交障碍等心理负担。因此,应重视和关注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并视情况干预,使患者正确认识骨质疏松症,帮助其消除心理负担。
两类治疗不可少
(1)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治疗
钙剂和维生素D是日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物。
①钙剂: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我国居民日常饮食钙摄入量约为400mg,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也可选择合适的钙剂予以补充。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钙剂应定期监测血钙及尿钙水平,同时高尿酸血症患者补钙时应多饮水、多运动,防止肾结石形成。
②维生素D:成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400IU(10μg)/d,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维生素D 摄入量为600IU(15μg)/d。维生素D用于防治骨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