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案精选: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病原体感染、某些药物作用、过敏等致使体内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真皮上层毛细血管引起的血管炎。主要表现为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但血小板不减少。本病是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常见发病年龄为7~14岁,但也不排除青少年患病可能。
紫癜可能影响生殖系统,出现疼痛和肿胀;也可能侵犯中枢和周围神经,出现头痛、运动失调、癫痫等,但均为暂时性症状;也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肺出血、间质性等。除上述伴随症状外,紫癜会出现两种严重的并发症,即紫癜性肾炎和肠套叠,进一步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张某,男,18岁。
初诊:2010年1月22日。
主诉:皮肤紫斑反复发作3个月,加重5日。
诊查:3个月以来,两小腿及背部出现红色瘀点,不久即变成紫红色斑,隔几天渐消退,但不断反复发生,逐渐增多,稍感关节痛,自觉疲乏、纳呆。
经当地某三甲医院化验血、尿常规与出凝血时间无异常;过敏原检测,对鳕鱼、人造黄油、山梨酸钾、肉豆蔻、红辣椒、胡椒粉、噻苯咪唑等过敏,诊为过敏性紫癜。曾用西药西普利嗪、枸橼酸钙、白芍总苷胶囊、甘草酸苷等,瘀点瘀斑,时疏时密,时发时愈。近5日感冒后紫斑又加重,因不愿意再服西药,故来中医科就诊。
刻诊:两小腿及背部可见密集紫红色瘀点,如针头至蚕豆大小不等,部分集簇成片,压之不退色,询问其咽干口苦、口渴、大便干、尿少而黄、关节无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紫斑。
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
辨证:风邪袭表,热壅血瘀,血不归经,溢于脉外。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化瘀止血。
选方:抗敏消斑汤(《中医杂志》载经验方)加减。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0g,蝉蜕10g,荆芥10g,防风10g,栀子10g,生地黄30g,当归10g,玄参10g,黄芩12g,牡丹皮10g,槐花10g,紫草10g,茜草10g,甘草8g,白芍12g,水煎服,14剂。
二诊(2010年2月6日):服后两小腿及背部原有紫红色瘀点及斑片渐退,留有黄褐色色素沉着,依稀可见数枚新起之瘀点,咽干口苦、口渴、便干均见好转,舌质红、苔薄布,脉滑。继守前法,上方减金银花、连翘、玄参、槐花,加银柴胡12g、五味子12g、乌梅12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7剂。
三诊(2010年2月14日):服上方后紫斑消退未有新起,已无咽干、口苦、口渴,饮食、二便正常,精神转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继服7剂以善后。
随访:于2012年4月复发1次,依前法治疗3周痊愈,嘱其忌辛辣及过敏原检测阳性之食物、药物。2019年9月随访,言旧疾至今未发。
按语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血证”“紫斑”“发斑”范畴,根据临床病例观察,本病多以实、热、瘀证多见,血热妄行是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云:“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
本案病因病机总属风邪袭表,热毒伏于血分,热壅血瘀,血不归经,溢于脉外所致。针对其发病机理,用抗敏消斑汤加减治疗。
组方解析
此方由中医专家朱银花所创,由金银花、连翘、蝉蜕、柴胡、荆芥、防风、栀子、生地黄、当归、玄参、黄芩、牡丹皮、槐花、益母草、紫草、茜草、甘草组成。方中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柴胡、蝉蜕疏风清热散邪;生地黄、玄参、槐花、紫草、黄芩、栀子凉血解毒,清气分伏热;当归、牡丹皮、茜草、益母草化瘀通络,行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化瘀止血之功。
二诊时风热渐去,紫斑渐消,故减金银花、连翘、玄参、槐花,加银柴胡、五味子、乌梅合防风为过敏煎,以增强脱敏作用;加白鲜皮、地肤子以清利湿热。
对于过敏性紫癜,必须找出过敏之原因,否则发病将会反复不已,渐发渐重。本案中某院所做的过敏原检测,已提示了患者对鳕鱼、人造黄油等多种食药过敏,为患者治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日常护理
1、患者要谨遵医嘱服药,保持皮肤清洁,衣物柔软干爽
2、亲属要对家中定期消毒,帮助患者远离致敏源,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
3、休息上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4、饮食上要奉行“少量、递增、不适即停”的原则,多补充维生素C。切记辛辣食物和症状消退2个月内禁止接触海鲜、鸡蛋、牛奶等易致敏食物。
5、特殊注意:如再次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症状消失3~6个月内尽可能不接触预防疫苗,长期禁食易致敏食物易影响生长发育应适时补充
本文是李荣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