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救白金十分钟—脑卒中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

脑卒中的特点:
★脑卒中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
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
心脏疾病、高血压、肥胖、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运动缺乏等。必须强调的是:高龄、伴有脑卒中既往史或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患脑卒中的风险将明显增加。日常生活中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根本措施。

二、如何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1看 2查 0听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三、脑卒中如何救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其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等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

时间就是生命
溶栓取栓减少致死致残
四、脑卒中如何康复?
脑卒中患者常存在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严重影响生活。及时的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恢复至关重要。
理论上来讲,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越早的开展规范的康复治疗,患者的预后将会越理想。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矫形器治疗、中国传统治疗以及康复护理等。康复治疗需由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共同进行,针对各方面后遗症进行分析评定,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开展综合、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
五、脑卒中如何预防?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减少脑卒中发病以及复发的关键。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前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包括生活习惯调整和药物调整。
生活习惯控制包括:加强体育锻炼、戒烟、合理饮食、限酒。
药物控制包括通过药物对基础疾病进行干预,如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房颤等的药物干预。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预防已有脑卒中症状或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再次发病,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降低血栓风险,以及对血管狭窄、动脉瘤、烟雾病等进行手术干预,预防脑卒中的再发。主要措施有抗栓、降压 、降脂、血糖控制、手术干预(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
六、如何科学运动?
国内外研究表明适量运动不但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够降低患高血压、中风、冠心病、2型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适量运动还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睡眠。
定期锻炼有利于提高最大耗氧量、控制血脂、降低静息心率、减少肥胖、降低血压(部分人群)、提高心肌力量和效率、增加慢波睡眠、控制血糖、延长寿命、减少某些癌症风险、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消极情绪等益处。
七、科学运动的原则和要求
(一)自觉愉快
1、在家——体会劳动的乐趣
2、外出——增加步行机会
3、工作——避免久坐不动
(二)循序渐进
1.运动持续时间:从每次5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
2.每周运动次数:从1次逐渐增加到5次。
(三)适量适度
1、5-17岁:每天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每周3次较高强度运动。
2、18岁以上: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每周2天大肌群抗阻运动。
3、老年人:每周至少3天提高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
(四)确保安全
1、携带必要的物品;
2、做好辅助运动和自我保护;
3、注意运动强度和环境。
(五)持之以恒
运动需要经常、反复、持久地进行,才能逐步取得进展。即使已经取得效果仍需巩固,中断运动效果也会衰退,应不断强化。常见运动项目:走路、慢跑、爬山、跳舞、踢毽子、打乒乓球等。
本文是吴慧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