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闫丽隽 三甲
闫丽隽 主任医师
山西省肿瘤医院 妇科

2019ASCCP基本风险的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管理共识解读

1967人已读

● 446 ●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0 年 7 月 第 21 卷 第 4 期 Chin J Clin Obstet Gynecol July 2020,Vol.21,No.4 ·共识解读·

2019 ASCCP 基于风险的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管理共识解读

李明珠 赵昀 李静然 赵超 魏丽惠

2019 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基于风险 的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和癌前病变管理指南是 ASCCP 发起 的宫颈癌筛查异常后处理的第四次共识指南,第一次共识 会议于 2001 年召开 [1],随后分别于 2006 年 [2] 和 2012 年 [3] 进行了更新。2012 年 ASCCP 共识中已首次提出同等风 险,同等管理的原则,即对 5 年内发生宫颈高级别及以上 病变(CIN3+)的风险进行分层管理,这在概念上是一大 突破,但这一评估依赖于复杂的计算,而且没有充分纳入 既往筛查史。2015 年 ASCCP 发布了一版过渡指南 [4],主 要针对 HPV 初筛提出了管理建议。2019 年 ASCCP 宫颈癌 筛查结果异常和癌前病变的管理共识(以下简称为 2019 版 指南)[5],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再次更新,与之前版本的关 键区别在于其基于风险值的量化和细化,加入“阈值”概 念,同等风险,同等管理更加精细化。例如,从 HPV 阳 性的 ASC-US、LSIL 建议进行阴道镜检查,变为 2019 版

“基于风险”的推荐:既往筛查和此次筛查结果,当前发生 CIN3+ 的风险在 4.0% 以上者,建议进行阴道镜检查。提出 这一改变的依据是基于此次筛查结果和既往筛查史 ( 包括 未知史 ) 组合风险评估表 [6]。这个评估表来自于凯撒机构

(KPNC)的一项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对 150 多万 名女性进行了历经 10 年以上的随访,详细描述了各种风险 指标的处理,对此版指南中评估不同风险管理具有决策性 的意义。风险升高的患者,建议进行更频繁的监测、阴道 镜检查和治疗;而对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推迟阴道镜检查, 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监测,当风险足够低时,再回到常规 筛查。

2019 版指南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 一、关于宫颈癌筛查方法

基于 HPV 的检测是风险评估的基础。2019 版指南使

用基于 HPV 的检测,指的是 HPV 初筛或 HPV 检测与宫颈 细胞学的联合筛查。HPV 感染的特征,包括 HPV 类型和 感染持续时间,共同决定了 CIN 3+ 的罹患风险。与 HPV 检测相比,细胞学较低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影响其作为 长期风险预测的效果 [7]。单独 HPV 检测或与细胞学的联合 筛查,可延长随访间隔和推迟低风险人群的阴道镜检查。 应采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用于筛查的 方法,需注意的是所有 HPV 检测仅指高危 HPV 类型的检

doi:10.13390/j.issn.1672-1861.2020.04.035 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 通信作者:魏丽惠 Email:weilhpku@163.com

测。未经 FDA 批准的 HPV mRNA 和 HPV DNA 检测仅可 用于与细胞学联合进行筛查,除非有充分、严格的数据支 持其不同方式的使用 [8]。

只有在无法进行 HPV 检测或无法进行联合筛查的情 况下,才采用单一细胞学检查作为检测手段。如果应用 HPV 检测或联合筛查间隔每年一次,那么单一细胞学检查 则需要每 6 个月一次;如应用 HPV 检测或联合筛查间隔每 3 年一次,单一细胞学筛查则需要每年一次。

二、个性化、基于风险的管理依据当前筛查结果和既 往筛查史结合

2001 版共识首次确定了阴道镜的转诊阈值,即低级别 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 HPV 阳性的 ASC-US 患者,这 一建议一直延续到 2006 版和 2012 版。2019ASCCP 工作 组回顾多项数据发现,直接转诊阴道镜患者当前发生 CIN 3+ 的风险为 3%~7%[9]。该风险应由当前筛查结果和既往 病史(包括未知病史)以及既往宫颈病变治疗情况综合评 估。即使相同的当前筛查结果,根据既往筛查史评估后会 有不同的管理建议。总体评估原则:根据当前筛查和既往 筛查结果,如当前 CIN3+ 风险 ≥ 4%,应立即进行阴道镜 检查或治疗;如当前 CIN3 风险 < 4%,则评估其 5 年内发 生 CIN3+ 风险,以确定患者是否应在 1 年、3 年或 5 年后 进行随访。

2019 版指南根据不同风险阈值提出以下处理组合分别 为:观察随防、阴道镜检查和治疗,分别代表了不同 CIN3 风险的阈值层面,见图 1。每个风险层的最低阈值,称为 临床操作阈值(clinical action threshold, CAT),决定了下一 步管理建议的级别,具体可通过智能应用程序或通过网址

当前CIN3+风险 25%~59%

推荐快速治疗

≥4%

当前CIN3+风险 4%~24%

阴道镜或快速治疗

可以接受

当前CIN3+ 风险

5年内CIN3+风险 ≥ 0.55%

推荐阴道镜 检查

5年内CIN3+风险 0.15%~0.54%

1年复查

<4%

图 1

风险阈值及处理推荐图示

当前CIN3+风险 60%~100%

5年内CIN3+风险 <0.15%

3年复查

5年复查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0 年 7 月 第 21 卷 第 4 期 Chin J Clin Obstet Gynecol July 2020,Vol.21,No.4 ● 447 ●

http://cervixca.nlm.nih.gor/Risk Tables/ 查 询 表 格 来 确 定 其 处 于何种风险级别。

三、HPV 阳性的分流问题

所有初筛为 HPV 阳性者,无论 HPV 基因型如何,均 建议用同一次实验室样本进行细胞学的分流检测。这一项 建议对其同等风险,同等管理的指导意义更加明确(如 HPV16 阳性细胞学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但如 HPV16 阳 性细胞学 HSIL 直接快速治疗)。这一推荐与 2015 宫颈癌 筛查异常的临时指南中关于 HPV16/18 可直接转诊阴道镜, 非 HPV16/18 需要细胞学分流的建议不同,2019 版指南指 出 HPV 阳性,无论 HPV 分型如何都要进行细胞学检查。 但 HPV16/18 阳性发生 CIN3 和隐匿性癌的风险较高,因 此即使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阴性,也有必要进行阴道镜检查。 另外如 HPV16/18 阳性,但实验室无法提供对同一样本细 胞学的分流检测的条件,患者也可直接转诊阴道镜 [4]。

四、阴道镜检查实践

依据 ASCCP 阴道镜标准 [10]:阴道镜检查中最大限 度地检出 CIN2+ 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发现 CIN2+,管理力 度也会降低,仍建议对不同部位醋白区域进行 2~4 块活检。 对于风险较低的人群:细胞学 HSIL 以下、无 HPV16/18 和阴道镜印象完全正常(无任何化生或其他可见异常的醋 白,且有完整可见的鳞柱交界),这种情况发生隐匿 CIN 2+

(1%~7%)和 CIN3( < 1%)的风险较低。不建议进行无 目标性(随机)活检,随访即可。为了确保 CIN2+ 不被遗 漏,ASCCP 阴道镜标准强调了活检的必要性,即阴道镜下 任何程度的化生或其他异常的醋白上皮均应进行活检。

五、关于快速治疗的处理推荐

在 2012 版指南中,快速治疗(无需阴道镜活检直接 进行治疗)是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的一种选择 [3],2019 版再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明确的定义。KPNC 的数据显示, HPV 阳性,细胞学 HSIL 时,当前 CIN3 和 CIN2 的风险 分 别 为 49% 和 77%[6]; 细 胞 学 HSIL,HPV16 时,CIN3 和 CIN2 的当前风险分别为 60% 和 77%[11]。故对于 25 岁及以 上的非妊娠患者,当 CIN3+ 即刻风险 ≥ 60% 时(如细胞学 HSIL,HPV16+),优先推荐快速治疗。对于 CIN3+ 当前风 险在 25%~60% 之间的患者,可以先进行阴道镜检查或直 接快速治疗。但是在选择快速治疗时,医患应充分沟通共 同决策,特别是对于担心治疗会对今后妊娠结局有潜在影 响的患者。

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病理学报告的推荐

基于 2014 年下生殖道肛门 - 生殖器鳞状上皮内病变术 语(LAST)/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宫颈高级别病变进 行二级分类报告结果:即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和 LSIL,2019 版建议组织病理学报告应包括 CIN2 或 CIN3 限定性词语,因这两种类型的进展风险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有所不同,应采用 HSIL(CIN2)、HSIL(CIN3)的方式报告。 对于一些 CIN 2,保守治疗是可接受的 [12],故 2019 版指南 HSIL 治疗的管理也将 CIN2 和 CIN3 的管理方案根据不同风 险进行推荐,并继续推荐 p16 免疫组织化学在 HSIL(CIN

2 或 CIN 3)组织形态学的应用。但应避免 p16 应用不当, 造成宫颈组织学过度诊断的风险,例如组织形态为 CIN1, 即使 p16 阳性也不应升级为 HSIL(CIN2)。

七、高级别病变的治疗管理和随访

1. 治疗后随访间隔问题

2019 版与 2012 版不同之处在于锥切后首次随访间隔

不再是 12 个月,而是治疗后 6 个月进行基于 HPV 检测的 复查。根据 KPNC 数据,HSIL 治疗后联合检测 /HPV 检 测连续 1、2、3 次阴性后 5 年发生 CIN 3+ 的风险分别为 1.7%/2.0%、0.68%/0.91% 和 0.35%/0.44%[6]。 因 此, 建 议 首次治疗后 6 个月随访如阴性,则每年联合检测或 HPV 检测,直到连续三次阴性。2012 年指南建议 5 年的筛查 间隔,但没有具体说明何时应该停止筛查。KPNC 数据显 示,HSIL 治疗后 5 年 CIN 3+ 的风险仍然高于 0.15% 的阈 值,人群长期研究显示,HSIL 治疗后宫颈癌风险持续增加 2 倍,风险至少持续 25 年,尤其是 50 岁以上人群 [13]。因 此,2019 版指南推荐 3 次阴性随访后,进入每 3 年间隔的 基于 HPV 的检测,至少 25 年。只要患者的预期寿命和接 受筛查的能力没有因健康问题受到严重影响,那么 25 年后 继续间隔 3 年的持续监测也是可以接受的。

2. HSIL(CIN2 和 CIN3)在不同人群的管理

在 2012 年的指南中,21 岁至 24 岁的患者被认为是 一个特殊人群。在目前的指南中,共识是将这一组统称为 “25 岁以下的患者”。以 25 岁为界的原因为 25 岁以下人群 HPV 感染和 CIN2 的自然逆转率很高 [14],肿瘤发病率明显

低于 25 岁以上人群。

系统回顾 CIN2 进行保守治疗后,50% 逆转,32% 持

续,18% 进展为 CIN3,多数消退发生在起初的 12 个月

内,进展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在 30 岁以下消退率较高 (60%)[12]。故 2019 版推荐,对于 <25 岁或≥25 岁有生 育愿望的女性,可采取观察方案,但适用于鳞柱交界完全 可见,宫颈管取样无 CIN2+ 或未定级的 CIN。对于 <25 岁女性,可采用阴道镜和细胞学随访, ≥ 25 岁观察方案

为阴道镜和 HPV 检测为主,首次 6 个月和 12 个月复查。 在观察期间,如果 2 次连续细胞学<ASC-H,病理结果 <CIN2,对于≥25 岁进行基于 HPV 检测为主,<25 岁 细胞学为主,共一年,如果结果仍为阴性,进行基于 HPV 检测每年一次共 3 年,如阴性进入每 3 年一次随访至少 25 年,但如果 CIN2 持续 2 年,建议治疗。CIN3 推荐进行 治疗。另外,如果鳞柱交界不可见,或病变上界不可见或 ECC 为 CIN2 不建议观察,因 CIN2 可能升级,建议进行

宫颈锥切术

3. 关于 HSIL 的治疗选择问题

HSIL 首选切除性治疗,包括环形电切术(LEEP 或

LLETZ)、冷刀锥化、激光锥活检。消融治疗不建议使用 的情况:1 病变向颈管内延伸;2 当病变覆盖超过 75% 的子宫颈外表面,病变范围超出正在使用的冷冻头治疗范 围时;3 鳞柱交界不完全可见,或病变上边界不完全可 见;4 颈管 CIN2+ 或不能分级的 CIN;5 有 CIN2 的治疗

● 448 ●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0 年 7 月 第 21 卷 第 4 期 Chin J Clin Obstet Gynecol July 2020,Vol.21,No.4

史;6 活检检查不充分;7 可疑宫颈癌。子宫切除术作为 HSIL(CIN2 或 CIN3)的治疗首要选择是不可取的。除了 特定的临床试验外,对于 HSIL(CIN2 或 CIN3),采用外 用制剂或治疗性疫苗等试剂治疗也是不可取的 [5]。

5. 原位腺癌(AIS)的处理

活检确诊的 AIS 患者,建议进行诊断性切除手术,以 除外浸润性腺癌,即使最终计划进行子宫切除术也应如此。 当 AIS 锥切切缘阴性,可进行单纯子宫切除,当切缘阳 性时,需要二次切除以保证切缘阴性,即使计划切除全子 宫。如果无法保证阴性切缘,保留生育的处理也是不推荐 的。为达到理想的标本长度,在实施 LEEP 后进行“牛仔 帽”式颈管切除使标本破坏是不可取的。切除标本深度至 少 10 mm,对于无未来生育要求者,可将切除标本深度增 加至 18~20 mm。

保留生育功能管理:联合检测及宫颈管取样推荐每 6 个月至少 3 年,之后每年一次,至少 2 年,或直到子宫切 除术。如果连续 5 年都是阴性,可在第 6 年延长至筛查间 隔每三年一次。锥切切缘和宫颈管内取样均可预测子宫切 除标本的残留病变和浸润性癌的风险,HPV 检测阳性是 AIS 复发较有力的预测因素 [13, 15]。

6. 65 岁以上既往筛查异常人群的管理

65 岁以上人群如接受 HPV 检测、联合检测或细胞学 检查,依据 25~65 岁患者方案管理执行。大约 20% 的宫颈 癌发生于 65 岁以上患者 [16]。为了降低 65 岁以上患者的癌 症风险,管理指南建议对结果异常的 65 岁及不符合退出 标准的患者进行持续检测。由于多项指南推荐对于 65 岁 以上接受过充分筛查的患者停止常规筛查,因此关于老年 患者特定筛查试验结果预后价值的数据是有限的。但既往 CIN 3+ 的 65 岁以上患者再发宫颈癌或阴道癌的风险更高, 故对这一类 65 岁以上人群仍需继续监测 [13]。

2019 版指南是基于多项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在既 往指南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也体现出同等风险、同 等管理的精细化,但在学习指南的同时,应了解这是基于 美国筛查策略的变更,没有任何一个指南是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正如指南中所讲,2019 版指南是推荐在美国本土应 用的宫颈癌筛查和病变管理的指导方针,但是其精细化管 理理念对于我国也有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Wright TJ, Cox JT, Massad LS, et al. 2001 Consensus guide- 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cervical cytological abnormalities[J]. J Low Genit Tract Dis, 2002, 6(2):127-143. DOI: 10.1097/00128360-200204000-00012

[2] Wright TJ, Massad LS, Dunton CJ, et al. 2006 consensus guide- 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abnormal cervical can- cer screening tests[J]. Am J Obstet Gynecol, 2007, 197(4):346- 355. DOI: 10.1016/j.ajog.2007.07.047.

[3] Massad LS, Einstein MH, Huh WK, et al. 2012 updated consen- 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bnormal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tests and cancer precursors[J]. Obstet Gynecol, 2013,

121(4):829-846. DOI: 10.1097/AOG.0b013e3182883a34.

[4] Huh WK, Ault KA, Chelmow D, et al. Use of primary 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testing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terim clinical guidance[J]. Gynecol Oncol, 2015, 136(2):178-

182. DOI: 10.1016/j.ygyno.2014.12.022.

[5] Perkins RB, Guido RS, Castle PE, et al. 2019 ASCCP risk-based

management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abnormal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tests and cancer precursors[J]. J Low Genit Tract Dis, 2020, 24(2):102-131. DOI: 10.1097/LGT.0000000000000525.

[6] Egemen D, Cheung LC, Chen X, et al. Risk estimates sup- porting the 2019 ASCCP risk-based management consensus guidelines[J]. J Low Genit Tract Dis, 2020, 24(2):132-143. DOI 10.1097/LGT.0000000000000529.

[7] Schiffman M, Kinney WK, Cheung LC, et al. Relative per- formance of HPV and cytology components of cotest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J]. J Natl Cancer Inst, 2018, 110(5):501-508. DOI:10.1093/jnci/djx225.

[8] Clarke MA, Darragh TM, Nelson E, et al. Reporting and assess- ing the quality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J]. J Low Genit Tract Dis, 2020, 24(2):157-166. DOI: 10.1097/LGT.0000000000000527.

[9] Wright TC, Stoler MH, Behrens CM, et al. Primary cervical can- cer screening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end of study results from the ATHENA study using HPV as the first-line screening test[J]. Gynecol Oncol, 2015, 136(2):189-197. DOI: 10.1016/ j.ygyno.2014.11.076.

[10] Wentzensen N, Massad LS, Mayeaux EJ, et 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colposcopy practice for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J Low Genit Tract Dis, 2017, 21(4):216-222. DOI: 10.1097/LGT.0000000000000322.

[11] Demarco M, Egemen D, Raine-Bennett TR, et al. A study of partial human papillomavirus genotyping in support of the 2019 ASCCP risk-based management consensus guidelines[J]. J Low Genit Tract Dis, 2020, 24(2):144-147. DOI: 10.1097/ LGT.0000000000000530.

[12] Tainio K, Athanasiou A, Tikkinen K, et al. Clinical course of untreated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 under ac- tive surveillanc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J, 2018, 360:k499. DOI: 10.1136/bmj.k499.

[13] Strander B, Andersson-Ellstr?m A, Milsom I, et al. Long term risk of invasive cancer after treatment for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3: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J]. BMJ, 2007, 335(7629):1077. DOI: 10.1136/bmj.39363.471806.

[14] Silver MI, Gage JC, Schiffman M,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 (CIN2) in women ages 21-39 years[J]. Cancer Prev Res (Phila), 2018, 11(3):165-170. DOI: 10.1158/1940-6207.

[15] Costa S, Venturoli S, Origoni M, et al. Performance of HPV DNA testing in the follow-up after treatment of high-grade cervical lesions, 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 and microinva- sive carcinoma[J]. Ecancermedicalscience, 2015, 9:528. DOI: 10.3332/ecancer.2015.528.

[16] Feldman S, Cook E, Davis M, et al. Cervical cancer incidence among elderly women in Massachusetts compared with younger women[J]. J Low Genit Tract Dis, 2018, 22(4):314-317. DOI 10.1097/LGT.0000000000000435.

(收稿日期 : 2020-05-12)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闫丽隽
闫丽隽 主任医师
山西省肿瘤医院 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