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闫丽隽 三甲
闫丽隽 主任医师
山西省肿瘤医院 妇科

混合性阴道炎诊治

1366人已读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 年 1 月第 56 卷第 1 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 January 2021, Vol. 56, No. 1 · 15 · ·专家共识·

混合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 版)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通信作者:刘朝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 100026,Email: 23662161@qq.com

【摘要】 混合性阴道炎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阴道炎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其较单一阴道炎症诊治困难,且常伴随着复杂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存在。本专家共识针对 4 种常见的 阴道炎症(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需氧菌性阴道炎)而制定。混合性 阴道炎有症状不典型、病程较长和易复发等特点。诊断时多采用阴道微生态检测方法,诊断要点:

(1)同时存在至少两种病原体或同时满足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的诊断标准;(2)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 阴道炎症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需要同时药物治疗。治疗目标为采用综合性用药方案,杀灭病原体,保 护阴道有益菌群并增强其功能。治疗原则为针对不同病原,选择规范的抗菌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 抗菌药物的使用;建议除了对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外,强调对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纠正。

混合性阴道炎(mixed vaginitis)是由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阴道炎症[1‐3]。

混合性阴道炎较单一阴道炎症诊治困难。混 合性阴道炎常伴随着复杂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存在, 若混合感染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易导致感染 反复发作和治疗失败,以及长期的阴道微生态失 调,进而带来很高的卫生经济学负担。

混合性阴道炎缺乏高质量的流行病学数据、临 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实验室检查手段参差不齐, 提高对混合性阴道炎的重视,及时、正确治疗,纠正 微 生 态 失 调 ,对 维 护 女 性 生 殖 健 康 十 分 必 要 [ 2 ,4 ‐ 5 ] , 因此制订本专家共识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行病学

1. 混合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根据病原体的不 同 ,阴 道 感 染 性 疾 病 可 分 为 1 0 余 种 [ 1 ] 。 其 中 ,细 菌 性 阴 道 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阴 道 毛 滴 虫 病

(trichomoniasis)、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和需氧菌性阴道炎 (aerobic vaginitis,AV)较为常见[1‐2]。

本专家共识主要针对上述 4 种常见的阴道炎 症的混合感染

混合性阴道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6‐7],但缺乏

高质量的流行病学数据。10 年来我国各地区混合 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总体波动在7.33%~56.80%[8‐19]。 既往的研究报道混合性阴道炎中 VVC+BV 的发病 率最高(20.95%~74.89%),而加入 AV 诊断后的研 究均提示 AV 相关的混合感染发病率最高,AV+BV 的发病率为 37.14%~55.34%[11,14,19],AV+VVC 的发 病率为 50.91%[18],AV+阴道毛滴虫病的发病率为 29.71%[10]。国外研究报道 BV+阴道毛滴虫病最常 见(37.8%),其 次 为 BV+VVC(14.9%)及 BV+VVC+ 阴道毛滴虫病(4.1%)[20]。

文献报道的混合性阴道炎的发病率和类型不 一,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观察的病原体种类不 尽相同;(2)不同地区、种族人群中病原体的暴露率 不同;(3)不同研究单位的实验技术、设备、研究人 员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4)混合感染的诊断目 前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一些阴道炎症不符合现有 的任何诊断标准而无法归类;(5)部分临床医师缺 乏对混合性阴道炎的认识,仅凭临床经验决定行某 种病原体的检查,常遗漏混合性阴道炎的病原体[4]。

2. AV 的诊治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AV 相关的 混合感染数量、比率远高于单纯 AV 感染[21‐23]。国 内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AV 在混合性阴道炎的发

DOI:10.3760/cma.j.cn112141-20200603-00472

收稿日期 2020-06-03 本文编辑 沈平虎 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 混合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 版)[J]. 中华 妇产科杂志, 2021, 56(1): 15-18. DOI: 10.3760/cma.j.cn112141-20200603-00472.


· 16 ·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 年 1 月第 56 卷第 1 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 January 2021, Vol. 56, No. 1

生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可能与 AV 患者阴 诊:(1)悬滴法: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阴道毛滴虫; 道pH值升高,阴道酸性环境破坏以及AV相关的阴 (2)核酸扩增试验:是诊断阴道毛滴虫病的“金标

道 黏 膜 炎 症 较 重 , 有 利 于 其 他 病 原 体 繁 殖 有 关 。

3. 外阴、子宫颈的感染:在关注各种阴道炎症 混合感染的同时,子宫颈、阴道同时存在感染的问 题也需要被关注。如外阴单纯疱疹病毒2型

(HSV‐2)、子宫颈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支原 体(mycoplasma)及 HPV 等病原体的感染都可能与 阴道炎症同时存在,且往往子宫颈感染症状隐匿, 大大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临床医师在正确诊断、 规范治疗混合性阴道炎的同时对外阴、子宫颈的上 述病原体的联合感染也应加以考虑。

二、临床特点

1. 混合性阴道炎的症状不典型:混合性阴道炎 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分泌物异常和(或)外阴瘙 痒。病原体不同,分泌物的颜色、性状、气味也不同。

阴道炎患者中,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均会出现 瘙痒、黏膜充血、分泌物异常、白带增多[19],而混合 感染者比单一感染者更多表现出阴道灼痛症状增 加、清洁度更差、阴道 pH 值偏高、乳杆菌减少。

2. 混合性阴道炎的病程较长:单一感染的阴道 炎患者 1 个月的转阴率远大于混合性阴道炎者,混 合性阴道炎的转阴时间集中在 2 个月或 3 个月[5]。

3. 混合性阴道炎易于复发:混合感染的复发率 远大于阴道单一感染。单纯 BV、单纯 VVC 治疗后 的复发率均<10%,而BV+VVC混合感染的复发率 在 4 0 % 以 上 [ 5 ,2 4 ]。

三、诊断

阴道微生态检测已经成为诊断各种阴道炎症 的最常用方法。2016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 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推出的《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 床应用专家共识》[25]应当作为混合性阴道炎诊断的 规范性标准。

采用形态学检测(阴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油

镜镜检或病原体培养)及功能学检测(阴道微生物

的代谢产物及酶的活性)相结合,有助于同时诊断

多种阴道炎症。也可应用各种阴道炎症的诊治规 范[25‐29]逐一诊断。

1. 阴道毛滴虫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 味,分泌物黄绿色,伴有外阴瘙痒、灼热感等刺激症 状,并可出现性交困难、排尿困难、尿频、下腹痛等。 查体可见外阴阴道红斑、水肿、有泡沫的黄灰或绿 色的阴道分泌物、pH 值增高。任何 1 项阳性即可确

准 ” , 诊 断 的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均 超 过 9 5 % ;( 3 ) 阴 道 毛滴虫培养:也是诊断阴道毛滴虫病的“金标准”, 其敏感性为 75%~96%,特异性高达 100%。

2. VVC:(1)悬滴法:10%KOH 镜检,菌丝阳性 率 70%~80%。(2)涂片法:革兰染色法镜检,菌丝阳 性率 70%~80%。(3)培养法:复发性 VVC 或有症状 但多次镜检阴性者,应采用培养法诊断,同时进行 药物敏感试验。

3. BV:(1)Amsel 标准:下列 4 项临床特征中至 少 3 项阳性可诊断为 BV:线索细胞阳性,胺试验阳 性,阴道 pH 值>4.5,阴道分泌物呈均质、稀薄、灰白 色;其中线索细胞阳性必备。(2)阴道分泌物涂片革 兰染色 Nugent 评分≥7 分诊断为 BV。

4. AV:有黄色阴道分泌物、分泌物异味、外阴 烧灼感或刺痛、性交痛等,查体可见阴道黏膜红肿、 溃疡或一定程度的阴道黏膜萎缩等;AV 评分≥3 分。

5. 混合性阴道炎诊断要点[3]:(1)同时存在至 少两种病原体或同时满足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的 诊断标准;(2)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相应 的症状和体征,需要同时药物治疗。

四、治疗 混合性阴道炎由于病原体的混合存在,在治疗

上存在以下特点[1,30‐31]:

(1)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2)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治疗需个体化; (3)症状缓解后易反复发作; (4)比单一阴道炎症的治疗时间长; (5)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管理性伴、强调随访,

建立整体治疗方案。

1. 混合性阴道炎的治疗目标:混合性阴道炎

治疗目标为采用综合性用药方案,杀灭病原体,保 护阴道有益菌群并增强其功能[1]。

2. 混合性阴道炎的治疗原则:混合性阴道炎的 治疗原则为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规范的抗菌药 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药 物毒副作用、同时防止耐药率升高[2]。对于混合感 染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均无统一的治疗及随访方案, 原则上参照每种单纯性阴道炎的治疗及随访,根据 不同病原体的组合而选用不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 用[31‐32],建议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药物。 应当了解混合性阴道炎的多种病原体之间的相关 性,避免治疗中出现病原体之间“此消彼长”。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 年 1 月第 56 卷第 1 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 January 2021, Vol. 56, No. 1 · 17 ·

(1)包含 VVC 的混合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案建 议包含抗真菌药物[27]。

(2)包含 AV 的混合性阴道炎,针对 AV 可能的 病因可以采用下列药物进行局部和(或)全身治疗: 抗菌药物(针对感染),类固醇激素(针对免疫炎症 反应),乳杆菌(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雌激素(针 对阴道黏膜萎缩)[33]。

(3)包含 BV 的混合性阴道炎,需注意是否合并 性传播感染,因为 BV 是性传播疾病的关键危险因 素之一,BV 的治疗是性传播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 措施。因此即使症状不明显,仍建议针对 BV 选择 抗厌氧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恢复育龄期妇女阴道 微生物群以降低其他生殖道病原体的易感性[28,34]。

(4)包含阴道毛滴虫病的混合性阴道炎属于性 传播感染,主要采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治疗,并需要

治疗性伴[26]。

(5)建议除了对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外,强调对 于微生态失调的纠正。

3. 混合性阴道炎的治疗顺序:由于混合性阴道 炎的症状存在不典型性,对于症状体征不明显的患 者宜根据引起症状的主要病原体的种类依次治疗。 如 VVC 或阴道毛滴虫病的相关症状明显者,可先 进行抗真菌或抗滴虫治疗,改善症状。对于这类患 者,需要特别关注阴道微生态的恢复情况,应加强 随访,随访时重点了解症状和体征有无纠正、实验 室检查的变化,再治疗其他病原体[5]。混合性阴道 炎的治疗顺序选择问题仍需更多大样本量的临床 试验、更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4. 常见混合感染的治疗方案:

(1)BV+VVC 或阴道毛滴虫病+VVC[1]:口服硝

基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物;局部联合给药(硝基咪 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等);口服联合给药(硝 基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

(2)BV+阴道毛滴虫病[1]:可选择硝基咪唑类药 物口服,疗程 1 周,或者单次口服+阴道给药。

国 外 的 局 部 联 合 治 疗 方 案 :B V :甲 硝 唑 ( 2 5 0 ~ 750 mg)、替硝唑、克林霉素;阴道毛滴虫病:甲硝唑 (500~750 mg)、替硝唑;VVC:克霉唑、咪康唑(100~

200 mg)、制霉菌素或氟康唑。

(3)AV 相关的混合感染[1]:AV+BV 或 AV+阴道毛

滴虫病:口服硝基咪唑类+抗需氧菌药物等;AV+VVC: 口服或局部抗真菌药物+口服抗需氧菌药物等。

混合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案并不局限于以上方 案,医师可以个体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根据选择

的治疗方案决定治疗的疗程。

5. 针对混合性阴道炎易复发的处理:混合性阴

道炎易于复发,增加了治疗难度[5]。对存在多次复 发的包含 BV 的混合性阴道炎患者,建议 BV 治疗的 疗程延长[35]。对包含VVC复发或再发的混合性阴 道炎患者,推荐克霉唑阴道片强化后半年内定期巩 固的治疗方案[27],能显著降低 VVC 的复发率[36]。

混合性阴道炎疗效不理想、易复发的另一原因 是治疗中忽视了阴道微生态平衡的调整[1,31],因此 需要注意阴道微生态的改善。

6. 混合性阴道炎的阴道微生态治疗:混合感染 往往意味着阴道内微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应强调对 于微生态失调的纠正。

约 30% 的阴道炎患者甚至在完整综合的评估 后依然无法明确诊断[37],对于这些阴道炎患者的治 疗需要更加重视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恢复。中医药 及微生态制剂在治疗混合性阴道炎、恢复阴道微生 态环境中有一定的作用。

采用乳杆菌等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应 用,及时补充阴道乳杆菌,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这 种联合治疗对巩固疗效及预防复发有重要作用[1]。

7. 混合性阴道炎的疗效评价:除了症状、阳性 体征和病原体均消失,阴道微生态的评估也是关键 指标;如不能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需阴道清洁度 和阴道 pH 值达到正常。

执笔专家:刘朝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薛凤霞(天 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廖秦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成员共同讨 论制定,协作组专家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安瑞芳(西安交通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崔满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狄文(上海交通大 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丁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樊 尚 荣( 北 京 大 学 深 圳 医 院 )、耿 力( 北 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郝 敏( 山 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洪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胡 丽 娜( 重 庆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二 医 院 )、李 萍( 南 京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妇 产医院)、李淑霞(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梁旭东(北京大学人民 医院)、廖秦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刘朝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京妇产医院)、刘宏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 所)、刘宏伟(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建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刘晓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 院)、罗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宋静慧(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 医 院 )、宋 磊(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隋 龙( 复 旦 大 学 附 属 妇 产 科 医 院 )、 王 惠 兰( 河 北 医 科 大 学 第 二 医 院 )、熊 正 爱( 重 庆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二 医 院 )、薛 凤 霞(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总 医 院 )、薛 敏( 中 南 大 学 湘 雅 三 医 院 )、杨 慧 霞( 北 京 大 学 第 一 医 院 )、杨 兴 升( 山 东 大 学 齐 鲁 医 院 )、 杨 毅( 北 京 协 和 医 院 )、张 岱( 北 京 大 学 第 一 医 院 )、张 帝 开( 深 圳 大 学第三附属医院)、张淑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郑波(北 京大学第一医院)、郑建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18 ·

周 坚 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 . 中华妇产科学[M]. 3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208‐1210.

[2] 张帝开, 秦君璞 . 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治辨析[J]. 中国实用妇 科与产科杂志, 2017, 33(8):804‐806. DOI: 10.19538/j. fk2017080109.

[3] Sobel JD, Subramanian C, Foxman B, etal. Mixed vaginitis‐more than coinfection and with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Curr Infect Dis Rep, 2013, 15(2):104‐108. DOI: 10.1007/s11908‐013‐0325‐5.

[4] 岳莹利, 范爱萍, 张慧英 . 阴道混合感染研究进展[J]. 中国 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4):312‐314.

[5] 陈素文, 申南 . 女性生殖道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10):1380‐1383.

[6] Maladkar M, Tekchandani C, Dave U. Clindamycin, clotrimazole and tinidazole in mixed vaginosis: a“real world”clinical experience[J]. J Gynecol Obstet, 2015, 3(3): 49‐54. DOI: 10.11648/j.jgo.20150303.12.

[7] 李永勇 . 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J]. 中国地方病 防治杂志, 2017, 32(3):360.

[8] 郭元元, 杨双双 . 1830 例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调查 [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9, 31(3):339‐343. DOI: 10.13381/j.cnki.cjm.201903020.

[9] 任传伟, 赵时梅 . 细菌性阴道炎合并妇科感染性疾病的临 床特点[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 13(4):421‐423. DOI: 10.13350/j.cjpb.180422.

[10] 黄文军 . 青海高原地区 7325 例藏族妇女阴道分泌物五联 检测[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8, 30(9):1079‐1081. DOI: 10.13381/j.cnki.cjm.201809021.

[11] 段文冰, 刘芸, 鞠瑛, 等 . 阴道混合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分 析[J]. 中国医药, 2018, 13(2):257‐261. DOI: 10.3760/cma. j.issn.1673‐4777.2018.02.024.

[12] Wang H, Huang Z, Wu Z, et al.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vaginitis in 6, 150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in Shanghai[J]. New Microbiol, 2017, 40(2):113‐118.

[13] 宋琦, 王晓莉, 熊万春 . 15860 例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及影 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8):71‐74.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7.08.018.

[14] 庞卓超, 叶翠芬, 聂润球, 等 . 428 例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情 况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15):3623‐3626. DOI: 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7.15.77.

[15] 李金凤 . 2178 例女性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14):1993‐1995. DOI: 10.3969/j.issn.1673‐4130.2017.14.050.

[16] 曹敬荣, 王培昌, 闵嵘, 等 . 不同年龄段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 分析[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 10(3): 311‐3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6.03.012.

[17] 鲁燕飞, 叶菊花, 陈锐, 等 . 阴道分泌物的检测与感染结果 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12):2834‐2836. DOI: 10.11816/cn.ni.2016‐153449.

[18] 田泉, 薛艳, 李娜, 等 . 4019 例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阴道 微生态状况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 25(12): 1432‐1435.

[19] 林怀宪, 薛辰, 王颖, 等 . 女性阴道混合感染 246 例临床分析 [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 11(3):173‐175. DOI:

10.3969/j.issn.1672‐1861.2010.03.004.

[20] Ozyurt E, Toykuliyeva MB, Danilyans IL, et al. Efficacy of

7‐day treatment with metronidazole+miconazole (Neo‐Penotran): a triple‐active pessary for the treatment of single and mixed vaginal infections[J].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1, 74(1):35‐43. DOI: 10.1016/s0020‐7292(01) 00388‐5.

[21] Fan A, Yue Y, Geng N, et al. Aerobic vaginitis and mixed infections: comparison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J]. Arch Gynecol Obstet, 2013, 287(2): 329‐335. DOI: 10.1007/s00404‐012‐2571‐4.

[22] 田泉, 薛艳, 李娜, 等 . 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及微生态特 征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30(7):508‐511.

[23] Wang ZL, Fu LY, Xiong ZA, et al. Diagnosis and micr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 vaginitis in outpatients based on preformed enzymes[J]. Taiwan J Obstet Gynecol, 2016, 55(1): 40‐44. DOI: 10.1016/j.tjog.2015.06.012.

[24] 宋和存, 李慧, 赵杨, 等 . 细菌性阴道病和念珠菌性阴道炎的 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8):1126‐1129.

[25]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 阴道微生态 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6, 51(10):721‐723. DOI: 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6. 10.001.

[26]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 阴道毛滴虫 病诊治指南(2021 修订版)[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 56(1): 7‐10. DOI: 10.3760/cma.j.cn112141‐20200717‐00582.

[27]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 病(VVC)诊治规范修订稿[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6):401‐402.

[28]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 细菌性阴道 病诊治指南(2021 修订版)[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 56(1): 3‐6. DOI: 10.3760/cma.j.cn112141‐20200717‐00583.

[29] Tempera G, Bonfiglio G, Cammarata E, etal. Microbiologic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idation of topical therapy with kanamycin in aerobic vaginitis: a pilot study[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4, 24(1):85‐88. DOI: 10.1016/j.ijantimicag.2003.12.013.

[30] Workowski KA, Bolan G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5[J]. MMWR Recomm Rep, 2015, 64(RR‐03):1‐137.

[31] 王敏, 王欣彦 . 常见阴道感染的抗生素应用[J]. 中国实用妇 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7):493‐496.

[32] 张慧英, 薛凤霞 . 阴道炎性疾病治疗中的过度与不足[J]. 中 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27(7):506‐509.

[33] 李婷, 牛小溪, 刘朝晖 . 需氧菌性阴道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 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6, 51(10):791‐794. DOI: 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6.10.019

[34] 张瑞, 桑佳特, 吴文湘, 等 . 无症状性 BV 的自然转归及其高 危因素分析[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5, 24(12):881‐884.

[35] van Schalkwyk J, Yudin MH, Infectious Disease Committee. Vulvovaginitis: screening for and management of trichomoniasis,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and bacterial vaginosis[J].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15, 37(3):266‐274. DOI: 10.1016/S1701‐2163(15)30316‐9.

[36] 向明, 王蕾, 林育华 . 制霉菌素栓剂与凯妮汀阴道给药治疗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中外 医疗, 2014, 33(11):117‐118.

[37] Anderson MR, Klink K, Cohrssen A. Evaluation of vaginal complaints[J]. JAMA, 2004, 291(11): 1368‐1379. DOI: 10.1001/jama.291.11.1368.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 年 1 月第 56 卷第 1 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 January 2021, Vol. 56, No. 1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闫丽隽
闫丽隽 主任医师
山西省肿瘤医院 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