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茂德 三甲
王茂德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021年新版治疗指南)

1528人已读

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

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诊断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点:

(1)双上肢动作性震颤,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震颤,如下肢、头部或声音。

(2)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等。

(3)病程超过3年。

2. 特发性震颤叠加:具有特发性震颤特征,同时伴有不确定临床意义的神经系统体征,如串联步态损害、轻度记忆力障碍、可疑的肌张力障碍性姿势等。

3. 排除标准:

(1)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如药源性、代谢性等。

(2)孤立的局灶性震颤,如声音、头部、下颌、下肢等震颤。

(3)孤立性任务或位置特异性震颤,如原发性书写痉挛、高尔夫球手等。

(4)震颤频率>12 Hz的直立性震颤。

(5)伴明显其他体征的震颤综合征,如肌张力障碍震颤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Holmes震颤等。

(6)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

鉴别诊断

1. 帕金森病震颤: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僵直,可有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多巴胺能药物治疗通常可改善震颤。

2. 小脑性震颤:以意向性震颤为主,可有姿势性震颤,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等;MRI或CT检查可发现小脑萎缩。

3. 肝豆状核变性病:可表现为静止性、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常累及远端上肢和头部,还可出现舞蹈样动作、面部怪容、手足徐动等。早期可表现较轻的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晚期可出现上肢近端扑翼样震颤。眼部可见特征性的K-F环;MRI或CT检查可发现双侧豆状核对称性异常信号。

4. 功能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后症状即可消失,最常见的因素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5. 代谢性震颤:多为姿势性震颤,最常见的病因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上肢高频精细的姿势性震颤,常伴有其他系统性体征,如突眼、多汗及体重减轻。

6. 药源性震颤:常见药物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抑郁药物、甲状腺素和胺碘酮等。阻断或抑制多巴胺的药物可引起静止性震颤以及帕金森综合征,包括氟哌啶醇、利培酮、丁苯那嗪、桂利嗪和氟桂利嗪等。

王茂德
王茂德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