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囊性发育不良肾简介
一、概述
肾多囊性发育不良(MCDK),是临床上常见的肾发育异常。 多数是单侧,双侧的胎儿或新生儿都夭折;与遗传无关。平均产前诊断的时间是在28周(21-35 周)发现,普通二维超声复查即可。有多囊(图1)的声像表现,在超声诊断中常被误认为多囊肾。男性占比例高,左侧较常见。患有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患儿出生后,患肾会不可避免地萎缩,但对侧肾正常。如果到出生时最大的囊肿不超过3cm,可不予处理,多数在出生后数年内,患侧肾会萎缩至无痕迹。因此患儿的发育不会受影响。孩子出生后除了只有1个有功能的肾之外,其他不会有异常。亦可节段性发生于融合肾和重复肾的集合系统;常可伴发其它泌尿系发育异常。对人体来说,一个肾足够用了。致病原因是输尿管闭锁。病理检查是输尿管和肾盂界却如。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1/1000 -1/4300。

图1 多囊性发育不良肾
二、发病原因
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属非遗传性、复杂性肾发育异常,是不明因素导致发育为后肾的输尿管芽(图2)发育异常、闭锁或早期尿路堵塞。形成的肾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泡,少数患儿仅有数个囊泡。囊泡多终止于集合管,位于肾的中央,周围是结缔组织。多囊性发育不良肾没有任何功能,多数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囊性发育不良肾患儿发生对侧肾及下泌尿道畸形的可能性增。

图2 1.生后肾组织;2.输尿管芽;二者合称生后肾原基(即肾)
约20%~50%病例的对侧肾可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重复肾、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和原发性巨输尿管等发育异常。病因为胎儿发育的早期,肾盂、漏斗部或输尿管闭锁或严重狭窄,导致同侧后肾退化,实质丧失。10%有肾盂输尿管接口狭窄。由于肾实质丧失,囊泡内液体不再得到补充,囊泡或可由于其中液体吸收而缩小、消失,因各囊泡含液量及其吸收程度不同,患肾内囊泡大小、数量可各不相同。所以MCDK其本质实为“毁损肾”,如果是双侧肾受累及,则是一种致死性的畸形。。
三、产前检查处理原则
如果在做超声的时候发现了小宝宝肾呈多囊状的改变,要做以下几点。
1. 因为多囊肾有胎儿型和成人型,所以要询问宝宝的父母,其两边家族内是否有多囊肾的家族史,先排除多囊肾的可能。一定要注意孕妇和丈夫这两边的家族,有无家族史,建议孕妇和她的丈夫都要去做B超,看看肾发育的问题。
2.前诊断,例如做羊水穿刺或脐带血穿刺,去检查胎儿肾脏发育的相关基因,看看基因有没有突变或者异常,帮助我们来判断小宝宝的预后的问题。
3.如果宝宝是“多囊肾”,就绝对不能要吗?不是。需要去排查是否有遗传或者基因问题。如果排除了遗传因素,对侧肾发育良好,就可以保留宝宝。出生以后,需要到小儿科定期做B超,检测其肾形态及肾功能监测。
四、并发症
以前认为应看切除,对其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另一侧肾约15%的有膀胱输尿管反流。
2.一小部分胚胎有食道闭锁和先天性心脏病。
3. 血压比和正常孩子一样,不一定会引起血压高。即使切除了多囊性发育不良肾,也控制不了血压高。
4. 癌变率稍高一点,比正常孩子高4倍,即1/8000。
5. 如果不做手术,用B超跟踪随访,大部分病肾会变小,或者“消失”,一些保持不变。个别囊肿大了,可以考虑切除。
6.该类患儿另一侧相对正常的肾,会代偿性的大一些,应避免有直接接触的运动(跆拳道等)。保持身体健康。少摄入盐,常检查血压。
国际上大部分儿外科医生不再认为一定要切除;切除的方法也微创化了。
五、咨询要点
1.如果发现胎儿双侧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应终止妊娠。
2.单纯的多囊性发育不良肾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较低,如果合并其他器官异常时,应做羊水穿刺检查,除外胎儿染色体及基因异常。
3.单侧多囊性发育不良肾时,胎儿预后取决于合并畸形的程度,单纯性多囊性发育不良,预后良好。
4.孕期定期复查。
5.出生后进一步追踪观察。
本文是窦肇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