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薛亮 三甲
薛亮 主治医师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写在2022年的第一天------青少年问题与家庭

322人已读

在2022年伊始,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发现脑海中除了一个个青少年及家庭的身影,再也想不起其他。

工作至今基本每一个来访的青少年都会在我脑海留下印象,有些虽已过去很久,但是还是会想起他们:不知他们过得可好,可否去学校读书,是否还在割腕,家人是否还在吵架,还在为不知怎么和孩子相处烦恼,凡此种种。每当在身边看到幼童,内心不自主会祈祷他/她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1.png

我的老师李维榕博士曾总结孩子罹患身心疾病的方程式,即孩子出现心身问题的共通之处: 1.他们都是父母的宠儿,父母的心和肺,背负着父母的无限期待与盼望。

2.他们背后都有一对矛盾重重的父母,长期无法解决彼此间的怨恨。

3.他们的父母都认为,对彼此没有期望,只想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4.而这些孩子,也就忠心耿耿地扮演了维持父母关系的桥梁角色。

上述单独一项都不足为患,但是四项条件加起来,就是制造孩子生病的方程式!与孩子们工作当中,很多孩子告诉我们:他们的病,具有一个特别功能,就是成功地把有分歧的父母联结起来,逼着他们一起处理孩子的问题,又或者令父母紧张和生气,为冷漠的关系燃起一点火花。

说其孩子对家庭的忠心,想到以前的一个家庭,19岁的女孩被诊断“抑郁症”多年,反复就医,状态也是反反复复,在一次父母都有参与的家庭治疗中逐渐通向了这位青年人的内心,她泪流满面的诉说“我知道我的病绝大部分与家庭有关,甚至全部有关,但我一直在告诉自己:如果一件事情能一直做下去不让我的父母分开,那么我愿意”,就是这句“我愿意”,让这个青年人即使考上大学也无法去,只能留在家里充当父母之间的“理由”,让父母为了她不敢随便的分开,同时让父母能配合来“帮助”孩子“治病”。看到这里不禁让人唏嘘,希望天下少些这样忠心的孩子,也希望多些明白的父母,知道他们在帮助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帮助着父母,这样才能一家人想办法结束这“荒诞”的“戏剧”。

3.png

除了孩子的忠心,往往父母的努力也会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障碍。

这一点可能不太好理解,但是也很重要,为何父母的努力帮助孩子会成为问题呢?举个例子,我以前遇到一个家庭的案例,来访是读高一的男孩,在学校因口角打了同学,被老师批评后不肯去学校读书在家,父母一直无法解决所以来咨询。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发现针对孩子的打人问题,母亲认为孩子要讲礼貌不能随便打人,批评孩子并买了水果去被打的同学家道歉,结果走到楼下孩子生气跑掉了,母亲去告诉父亲希望出面,而父亲认为孩子被人侮辱后打回去是正当行为,批评母亲不该带孩子去道歉,结果打人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导致父母冲突升级,在咨询中更是带出来父母长期的教育孩子无法解决的分歧。这样父母双方越是努力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越是互相分歧增大,在原本问题上平添其他,使一家人更没有办法帮到孩子。

4.png

所以,我们做青少年家庭治疗的工作需要做什么呢,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卡尔惠特克总结的好: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舞蹈,常常以为他踩到了你的脚,其实你也卡住了她的脖子,这样就尝尝无法正常的跳起舞来,只有把双方卡住别人的地方弄通顺了,再能更好的跳起舞来,家庭治疗就是把互相“卡”住的地方弄通顺,这样一家人才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帮助家人弄通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2022年,让我们继续一起舞蹈。

5.png


薛亮
薛亮 主治医师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