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何朝晖 三甲
何朝晖 主任医师
重医大附一院 神经外科

病例分享: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454人已读

病史简介

患者女,70岁。

主诉:头晕、头痛伴左眼视物模糊6天。

现病史:患者6天前晨起时无诱因出现头晕、头痛及左眼视物模糊,伴畏光流泪,有恶心感,无呕吐,无意识障碍,无四肢抽搐,无二便失禁等。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有高血压病史20年,规律服药控制,余无特殊。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对答切题。余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术前检查

头颅MRA提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640.jpg

术前诊断:前交通动脉未破裂动脉瘤。

手术预案: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造影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手术指征:颅内动脉瘤是颅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发生破裂出血,出血后死亡率、致残率极高。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防止动脉瘤破裂的方法,且该患者动脉瘤较大,已有可疑视神经损伤症状,手术指征明确。

手术风险:术中、术后出血,术后脑梗死,术后肢体偏瘫、失语、癫痫发作,术后长期昏迷,甚至死亡等。

治疗过程

1.DSA主动脉弓造影可见患者血管扭曲,呈三型弓,介入通路建立困难,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

640-2.jpg

2、DSA颈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大小7*7mm。

640-3.jpg

3、3D重建发现接近瘤颈处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动脉瘤瘤颈很宽,并骑跨于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

640-4.jpg

4、术中无法获得如上图所示的工作角度,不能展开角度显示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增加了操作难度和手术风险。术中反复超选支架导管进入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未能成功,不能安置支架。如果仅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不安置支架),有可能发生弹簧圈堵塞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或者弹簧圈逃逸,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

640-5.jpg

5、经反复与家属沟通后,决定单独使用弹簧圈裸栓。拟使用双微导管栓塞动脉瘤,期望经两根微导管输送的弹簧圈产生缠绕,增加弹簧圈稳定性,减少风险发生机率。

640-6.jpg

6、首先经位置较浅的微导管(A管)填塞第一个成篮圈,成篮形状比较满意,不解脱弹簧圈,期待随后经另外一根位置较深的微导管(B管)输送的填充圈与成篮圈形成缠绕,降低弹簧圈逃逸风险。

640-7.jpg

7、再用位置较深的微导管(B管)填塞填充圈。

640-8.jpg

8、每次填圈后即刻造影,确保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没有被误栓塞。

640-9.jpg

640-10.jpg

640-11.jpg

9、填圈成功后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通畅,动脉瘤未显影,且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保留完好,此时再解脱经A管输送的成篮圈,结束手术。

640-12.jpg

预 后

术前术后对照,动脉瘤成功致密栓塞,且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保留完好。

640-13.jpg

640-14.jpg

此病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后不允许出现严重并发症。该患者血管扭曲,主动脉弓呈三型弓;大脑前动脉末段接近瘤颈处重度狭窄;动脉瘤瘤颈很宽,骑跨于双侧大脑前动脉A2起始部,以上问题都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术中3D重建没有合适的工作角度,不能展开角度显示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反复超选大脑前动脉A2段未能成功,不能安置支架,只能选择单纯弹簧圈裸栓。但如果弹簧圈误栓塞大脑前动脉A2段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在造影后、开始栓塞前和解脱成篮圈时3次和家属沟通交流病情,家属均坚决要求继续手术。最后动脉瘤栓塞满意,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保留。患者现已顺利康复出院。

何朝晖简介

神经外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

任职情况:

国家卫生计生委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交流协会副会长,重庆地区会长。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外科手术学组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人。

《Behavioural Neurology》、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Brain Research》、《Current Drug Target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eurological Research》、《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现代医药卫生》审稿专家。

临床工作方向:

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缺血、脑梗塞、颈动脉斑块伴狭窄、烟雾病等)、脑肿瘤、颅脑外伤等。

擅长手术:

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脑血管畸形切除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脑肿瘤切除术等。

主持课题:

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课题总经费100余万。

发表论文:

共6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其中《Stroke》(影响因子6.468)论著1篇,《Experimental Neurology》(影响因子4.645)论著1篇,合计影响因子约30分。

参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2部。

教学:

培养研究生30余名。

联系方式:

微信公众号:何朝晖脑科

好大夫在线:hezhaohuicqmu

何朝晖
何朝晖 主任医师
重医大附一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