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分享: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病史简介
患者男,50岁。
主诉:突发意识丧失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突发意识丧失,被人发现躺倒在地,呼之不应,小便失禁,数分钟后被唤醒,诉剧烈头痛,后呕吐1次,无四肢抽搐等。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对答切题。HUNT-HESS分级2级,Fisher分级2级。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各方向活动无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颈阻阳性,克氏征阴性。
术前检查:
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头颅CT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动脉瘤(积血部位与动脉瘤位置符合)。


术前诊断: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手术预案: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造影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手术指征: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残及致死率,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防止再出血的方法,手术指征明确。
手术风险:术中、术后再出血,术后脑梗死,术后肢体偏瘫、失语、癫痫发作,术后长期昏迷,甚至死亡等。
治疗过程
1、DSA造影证实存在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动脉瘤,大小7*4mm,分叶状,且左侧大脑中动脉存在解剖变异。

2、3D重建发现载瘤动脉存在2根分支血管,无法获得合适的工作角度。


3、经反复权衡后只能被迫选择此工作角度,放置微导管填塞弹簧圈。

4、因无法置入支架,每次填塞弹簧圈后即刻造影,确保动脉瘤周围血管没有被误栓塞。一共填塞8个弹簧圈。


5、填圈成功后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通畅,动脉瘤未显影,且分支血管保留完好,结束手术。


预后
术前术后对照,动脉瘤成功致密栓塞,且分支血管保留完好。

此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解剖变异,血管扭曲,3D重建始终无法寻找合适工作角度,且动脉瘤旁有2根分支血管,需避免术中误栓,手术难度大。术中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后分支血管完整保留,有效避免了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患者最终获得满意疗效,现已顺利康复出院。
何朝晖简介
神经外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
任职情况:
国家卫生计生委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交流协会副会长,重庆地区会长。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外科手术学组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人。
《Behavioural Neurology》、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Brain Research》、《Current Drug Target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eurological Research》、《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现代医药卫生》审稿专家。
临床工作方向:
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缺血、脑梗塞、颈动脉斑块伴狭窄、烟雾病等)、脑肿瘤、颅脑外伤等。
擅长手术:
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脑血管畸形切除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脑肿瘤切除术等。
主持课题:
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课题总经费100余万。
发表论文:
共6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其中《Stroke》(影响因子6.468)论著1篇,《Experimental Neurology》(影响因子4.645)论著1篇,合计影响因子约30分。
参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2部。
教学:
培养研究生30余名。
联系方式:
微信公众号:何朝晖脑科
好大夫在线:hezhaohuicqmu
本文是何朝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