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何朝晖 三甲
何朝晖 主任医师
重医大附一院 神经外科

病例分享:一例容易误诊和漏诊的血泡样动脉瘤

683人已读

病史简介

女性,40岁。

主诉:突发爆炸样头痛13小时,加重3小时。

现病史:入院13小时前患者突发爆炸样头痛,伴恶心呕吐。入院3小时前,患者再次出现爆炸样头痛,伴四肢抽搐,持续30秒,意识丧失约2-3分钟。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意识II级,GCS评分14分,NIHSS 1分,Hunt-Hess II级,改良Fisher评分?II级。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直径约0.25cm,对光反射灵敏。颈阻(+)。四肢可遵嘱活动,肌力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时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集中在鞍上池和左侧侧裂池。

CC2F4AE7-4B0D-4DB0-B852-55E38E3A5451_1_102_o.jpeg

头颈CTA(发病当天):未见动脉瘤。

7D81041A-1009-48EE-8E2E-4446E2EBEFB7_1_102_o.jpeg

发病第二天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未发现颅内动脉瘤,右侧横窦未显影。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拟进一步完善头颅MRA+MRV明确诊断。

D1DC8882-279A-440C-97AD-9EEE72227394.jpeg

658F0A3E-42C2-4C72-9236-678EF7199EA0.jpeg

发病第四天复查头颅CT: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未见增加。

66026D83-95D3-43AF-AE32-51A91C56E1AF.jpeg

头颅MRA+MRV:未见明显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66073A01-0E00-4502-B4E9-0FC8A2B5D9A7.jpeg

发病第九天,患者突发语言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查体:意识III级,GCS13分,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II级,左侧肢体可遵嘱活动。复查头颅CT提示左侧颞叶低密度病灶。

24985446-C21A-4D33-9A61-171ECAB9CB5C.jpeg

同期头颅CTA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显影不佳。考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所致脑缺血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B7F97244-071D-4E29-9065-887692BCC306.jpeg

同期头颅CT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动脉瘤,高×宽约3.3×2.8mm。

18D46B69-B685-4B40-8786-BC15F584BF58.jpeg

术前诊断:

1、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可能;

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症状性癫痫。

手术预案: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

手术指征: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破裂出血。

手术风险:诊断考虑血泡样动脉瘤可能性大,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极大,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长期昏迷,甚至死亡等。

术后诊断

1、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

2、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症状性癫痫。

手术过程

1、术中DSA全脑血管造影: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动脉瘤,大小约7mm×5.6mm,呈半球形凸起,较6天前CTA显示的动脉瘤明显变大。结合该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考虑诊断为血泡样动脉瘤。

620ED89F-8D5C-44ED-90E0-B8692786DAAA_1_102_o.jpeg

2、选定工作角度并再次造影,精确测量动脉瘤大小。

6E56B403-1321-4976-860B-B23A48DF1D14.jpeg

3、支架导管和弹簧圈微导管依次先后超选到位。

1A83B28E-1850-4CBF-9118-2C03A5B319A6.jpeg

4、依次填入弹簧圈直至动脉瘤致密栓塞。

890CB0CE-9009-4BAF-BAE4-916AD2A56F3D.jpeg

D330E8C6-6BEF-4817-B2E7-5780544B0F5C.jpeg

724F2210-B529-43F2-A428-5B9E537F23FF.jpeg

288C4EFC-9AB0-499C-B611-44A5CA7CD3E7.jpeg

5、释放支架(LVIS-3.5mm/20mm)。

0231110C-B3FD-457F-A9A3-8E8CB524B3D0.jpeg

D797079A-1DAD-420A-AC8D-EE39F0CC1A93.jpeg

预 后

术前术后对比:动脉瘤栓塞满意,瘤体不显影。

71D7C337-0B4C-462F-8CC5-483369CEC96C.jpeg

70B3A8F6-8C1B-4BBE-A4AE-653CB3DC41E0.jpeg

经验总结

本例患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明确。出血原因首先考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但发病后当天的头颅CTA及第二天的DSA全脑血管造影均未见颅内动脉瘤,仅右侧横窦未显影。

继而考虑出血原因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但出血位于鞍上池前方和左侧侧裂池,与PNSH的特点不符。再考虑出血原因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经核磁共振MRV检查排除。

发病第9天因患者病情加重行头颅CTA检查发现动脉瘤。7天后血管内治疗时发现动脉瘤明显增大,符合血泡样动脉瘤表现。

该病例体现出血泡样动脉瘤的典型特点:(1)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早期的CTA和DSA检查无动脉瘤样改变,或仅见动脉壁上小泡样突起。(3)急性期后复查发现动脉瘤,短时间内迅速增大。上述特点极易造成临床上的漏诊和误诊。

因此,对于有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如果首次CTA或者(和)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仍然不能排除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需密切随访CTA或DSA检查,以免漏诊和误诊。

鉴于血泡样动脉瘤特殊的解剖病理学特点,无论是开颅夹闭还是介入栓塞,术中破裂风险都很大。本例患者采用网孔相对致密的LVIS编织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患者已经痊愈出院。因血泡样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率较高,已反复嘱咐患者密切随访观察。

何朝晖简介

神经外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

任职情况:

国家卫生计生委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交流协会副会长,重庆地区会长。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外科手术学组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人。

《Behavioural Neurology》、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Brain Research》、《Current Drug Target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eurological Research》、《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现代医药卫生》审稿专家。

临床工作方向:

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缺血、脑梗塞、颈动脉斑块伴狭窄、烟雾病等)、脑肿瘤、颅脑外伤等。

擅长手术:

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脑血管畸形切除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脑肿瘤切除术等。

主持课题:

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课题总经费100余万。

发表论文:

共6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其中《Stroke》(影响因子6.468)论著1篇,《Experimental Neurology》(影响因子4.645)论著1篇,合计影响因子约30分。

参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2部。

教学:

培养研究生30余名。

联系方式:

微信公众号:何朝晖脑科

好大夫在线:hezhaohuicqmu

何朝晖
何朝晖 主任医师
重医大附一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