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分享: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病史简介
患者女,52岁。
主诉:突发头昏伴呕吐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昏,伴非喷射样呕吐,伴右侧肢体乏力,不伴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有高血压病史4年,未规律服药,最高血压210/100mmHg,余无特殊。
体格检查:GCS 14分,Hunt-Hess 1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敏,四肢遵嘱,右侧肢体肌力2级,颈阻阳性,克氏征阴性。
术前检查:
外院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院头颅CTA提示:左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术前诊断:
1.左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2.原发性高血压3级 极高危
手术预案: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造影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手术指征: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残及致死率,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防止再出血的方法,手术指征明确。
手术风险:该手术最大风险是术中误栓小脑后下动脉,一旦发生将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长期昏迷,甚至死亡等。
治疗过程
1.DSA造影证实存在左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动脉瘤瘤颈较宽,且小脑后下动脉从动脉瘤瘤体根部发出。

2、造影显示动脉瘤瘤颈较宽,手术方案首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但是该病例为出血动脉瘤,使用支架后需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增加术后出血风险。所以准备以下手术预案:预先置入一根支架导管到椎动脉远端备用,首先尝试单纯弹簧圈栓塞,如果弹簧圈不能稳定时再释放支架辅助栓塞。

3、造影显示小脑后下动脉从动脉瘤瘤体根部发出,栓塞过程中极易导致小脑后下动脉被误栓塞,所以在填塞弹簧圈的过程中反复造影确认小脑后下动脉显影。




4、术后工作角度,正、侧位造影均显示动脉瘤栓塞满意,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显影良好。



预 后
术前术后对照,动脉瘤成功致密栓塞,且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显影良好。


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主要供应延髓背外侧、小脑半球后下部等重要结构。当其损伤或栓塞时,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呃逆、躯体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共济失调以及horner氏症。
该患者动脉瘤瘤颈较宽,且小脑后下动脉从动脉瘤瘤体根部发出,栓塞过程中极易导致小脑后下动脉被误栓塞,手术难度大;且该病例为出血动脉瘤,使用支架后需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风险。
故术中通过预置支架导管做了“两手准备”。首先尝试支架导管辅助下单纯弹簧圈栓塞,如果弹簧圈不能稳定时再释放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弹簧圈在支架导管的阻挡下能够良好的稳定在动脉瘤腔内,反复造影确认小脑后下动脉未被误栓塞,最终完成单纯弹簧圈栓塞,避免了使用支架。该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已顺利康复出院。
何朝晖简介
神经外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
任职情况:
国家卫生计生委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交流协会副会长,重庆地区会长。
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脑血管外科手术学组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人。
《Behavioural Neurology》、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Brain Research》、《Current Drug Target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eurological Research》、《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现代医药卫生》审稿专家。
临床工作方向:
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缺血、脑梗塞、颈动脉斑块伴狭窄、烟雾病等)、脑肿瘤、颅脑外伤等。
擅长手术:
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脑血管畸形切除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脑肿瘤切除术等。
主持课题:
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课题总经费100余万。
发表论文:
共6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其中《Stroke》(影响因子6.468)论著1篇,《Experimental Neurology》(影响因子4.645)论著1篇,合计影响因子约30分。
参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2部。
教学:
培养研究生30余名。
联系方式:
微信公众号:何朝晖脑科
好大夫在线:hezhaohuicqmu
本文是何朝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