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发性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药物、器官移植等原因所致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很多,下面讲讲我们常见的几种疾病:
1、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泌乳素瘤、糖尿病(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及部分2型糖尿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2、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症、皮肌炎、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等。
3、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肾性骨营养不良。
4、胃肠疾病和营养性疾病。
吸收不良综合症、胃肠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疾病、慢性肝脏疾患、营养不良症、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
5、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戈谢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6、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各种原因所致的偏瘫、截瘫、运动功能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僵人综合症和肌强直综合症等
7、长期制动或太空旅行。
8、器官移植术后。
9、药物及毒物。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惊厥药、抗癌药、含铝抗酸剂、甲状腺激素、慢性氟中毒、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肾衰用透析液等。
提醒大家: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多数症状较为隐匿,无诊断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的症状所掩盖,不少患者在进行X线检查时才发现已经并发骨质疏松症。部分病人诉腰背酸痛、乏力、肢体抽搐或活动困难。病情严重者可有明显的骨骼疼痛,轻微损伤即易发生椎骨、肋骨或长骨骨折。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体征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类似,可有身高缩短、严重者发生脊柱后凸、驼背或胸廓畸形。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也是依赖疾病史、骨折史、骨密度测定和X线平片。需强调的是:对于患有已知的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疾病史的病人,定期监测骨密度是必要的。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该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抗骨质疏松治疗。其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原则等同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本文是许峥嵘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