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平衡功能有关的生物力学、生理学因素及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是由于突然受到外力的干扰,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四肢、躯干通过反射性的或随意的运动以恢复稳定的能力。

为更好的掌握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必须了解一些与平衡有关的生物力学、生理学知识及机体应付失衡时所采取的基本对策。
一、与平衡功能有关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因素:
1、支撑基底面
是指人站立时两足之间的表面面积。此表面面积大、平整、与足底接触良好均有助于平衡,反之则不利于平衡。
2、平衡的条件
经过人体重心所作的垂线,必须落在支撑基底面之上才有可能保持平衡,否则将不利于平衡。平衡状态的优劣,可用重心与支撑基底面中心的连线与经过支撑基底面中心所作的垂线所成的夹角的大小来评定,此夹角越小,平衡越佳,反之则越差。
3、稳定极限
稳定极限是指在不失衡的条件下,重心在支撑点上方摆动时所容许的最大的角度,其大小取决于支撑基底的大小和性质。大、硬、平整时稳定极限大;小、软、不平时稳定极限则小。
4、摆动的频率
此频率越高则越易失衡。
5、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主要有牵张反射,不随意运动和随意运动三个系统。
6、机体应对姿势变化的对策
当姿势变化危及平衡时,机体应对的对策有一定的规律。
1)踝对策反应:当人站在地毯上时,如突然有人向后拉地毯,则其身体将向前倾倒。此时站在地毯上将通过腓肠肌、腘绳肌和骶棘肌的收缩使身体向后以免失衡,此时头、躯干成为板结的整体,人以踝为轴而向后摆动,这种对付失衡的对策是为踝对策反应。
2)髋对策反应:若让受试者站在一根窄的横梁上,其支撑基底面即变小;而且不与全足底接触,因而平衡不佳。此时若后移横梁,为免失衡,受试者将伸直下肢,屈髋、前倾躯干以免失衡,这种依靠髋活动的对策称为髋对策反应。
3)迈步对策反应:仍以站在地毯上的人为例,如有人向后拉地毯的幅度过大,站立者将向前扑倒时,此时踝对策已不能克服,只得主动迈出一步以免失衡。
二.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
1、三级平衡训练方法:
(1)坐位平衡训练
患者取坐位,手置于身体两侧或大腿部,保持心情放松。
I级平衡训练: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坐位姿势的训练,患者通过协调躯干肌肉以保持身体直立。开始时需要有人在身旁保护,逐步过渡到无保护独立坐位。

II级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坐位平衡的训练。可以采用拾取身体周围物品、或坐位作业治疗的方式进行。

III级平衡训练:指可以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患者在胸前双手抱肘,由治疗者施加外力破坏患者坐位的稳定,诱发头部及躯干向正中线的调正反应。
(2)站立位平衡训练
I级平衡训练: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站立姿势的训练,患者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位,必要时治疗师可用双膝控制患者下肢,或使用支架帮助固定膝关节。开始时两足间距较大,以提高稳定性;在能够独立站立后逐步缩小两足间距,以减小支撑面,增加难度。

II级平衡训练:指患者可以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开始时由治疗师双手固定患者髋部,协助完成重心转移和躯体活动,逐步过渡到由患者独立完成动作。
III级平衡训练:指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患者可以采用平衡板训练、站立作业训练等。
2、增加复杂性的训练
为增加难度,可在1的基础上遮断视线,罩住头部,在训练中加上肢体和躯干的扭动,让患者在软的或移动的支撑基底上训练(如摇板、大球、滚筒上等)。
3、利用仪器提供视反馈的训练
让患者两足分放于仪器的两块压力传感台上,正常人每足将各分担体重的50%,仪器在屏幕上用左右两个方柱的高低显示两足所承担的体重。失衡者两侧负重不相等,仪器两方柱即不同高,此时再训练患者以仪器指示调整自身的平衡。
4、训练应对姿势变化的对策
前庭功能缺失的患者常不能采用髋对策,躯体感觉障碍的患者常难以采取踝对策,因此都要进行训练。
(1)踝对策的训练:开始可在坚实而又宽阔的基底上分别练习将体重向左和右下肢转移。起初速度慢而幅度小,下肢髋、膝伸直,向左、右、前后而主要是前后移动。以后再施加外界干扰平衡而引出踝对策的反应,如引出的是髋而不是踝反应,应固定髋再进行。蹲坐位前后摆动和在斜面上站立均可抑制髋对策,因在前一种体位时应用髋对策十分困难,后一种体位则有助于促进踝对策的运用。在宽而硬的基底上练习成功后再改在松软的或窄的基底上训练。
(2)髋对策的训练:横站在平衡木上可以很好地抑制踝对策的应用而有利于促进髋对策。
本文是刘彦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