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颤抖君小史”——原发性震颤的故事
你也许看到过这样的老人:当他拿起勺子吃饭时,手却在不停地颤抖;想要端起暖水瓶倒水,却因为手臂太抖而把水倒在了杯子外面;他颤抖着嘴唇,勉强才说出两句话……老爷爷究竟怎么了呢?
这种疾病是原发性震颤,也称特发性震颤,是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双上肢动作性震颤,可伴有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
疾病患病率约为0.9%,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5岁以上患病率约为4.6%。
各年龄段的人均可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青少年是另一发病高峰,有家族病史则会更早起病。
当“颤抖君”来敲门,常常是双侧缓慢起病,随年龄逐渐进展,患者上肢的震颤表现明显,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加重,并且震颤幅度可增加。患者还有可能出现感觉障碍、精神症状、睡眠障碍等症状。
即使出现这些症状,也并不能确诊为原发性震颤。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引起震颤的疾病。
如帕金森病以静止性震颤为主,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
比如肝豆状核变性,震颤常累及远端上肢和头部,而下肢受累较少,核磁可发现豆状核区异常信号;
再比如功能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心理因素时出现,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在进行临床诊断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鉴别诊断,认清楚“颤抖君”的真面目!
虽然病因与机制尚不明确,但对于原发性震颤,也不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原发性震颤的治疗可以分为药物和手术治疗。
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需要进行口服药物治疗;药物难治性重症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 治疗疾病的一线药物有普萘洛尔、阿罗洛尔等;
- 二线药物加巴喷丁、氯硝西泮等;
- 三线药物纳多洛尔、尼莫地平等。
- 当单药治疗无效时可联合应用。
对于药物难治性的震颤,首选的手术治疗是深部脑刺激(DBS)。许多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丘脑DBS手术的患者,肢体震颤症状明显好转,其疗效可持续5年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降低。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通过在丘脑内放置电极,向其发送连续的电脉冲,阻断引起震颤的脉冲,从而控制了“颤抖君”发作。
它不会破坏脑组织,也不会限制未来的治疗,可以随时移除设备,在控制震颤方面,比其他破坏或切除性手术,更加安全、可控、有效。
当然,无论何种治疗,都应在临床医生的评估下进行。有家族史或疑似症状时,需及时去神经科就医,才能早发现,早治疗噢!
本文是秦明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