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何以治疗胸椎管狭窄症?
近日,44岁的宗先生因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胸背部束带感来到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安军明主任医师门诊就诊。据宗先生讲,自己十余年前出现上述症状,于市内某三甲医院检查发现黄韧带肥厚致胸椎管狭窄,压迫胸段脊髓,随后进行过两次手术治疗,最近一次手术在半年前,术后仍存在下肢无力、胸背部束带感。经朋友介绍,慕名前来寻求针灸治疗。经一疗程的针灸治疗后,宗先生自诉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胸背部束带感有所缓解。那么针灸何以治疗胸椎管狭窄症?一起来听听安军明主任医师怎么说。

安军明主任医师介绍到,胸椎管狭窄症是胸椎管内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后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胸部、腹部或大腿的束带感、肋间神经痛、背痛、四肢及躯干麻木及感觉障碍,运动不灵便、下肢沉重无力、冰凉感、行走不稳、踩棉花感、二便障碍、甚至截瘫。胸椎管狭窄症属于后天性疾病,与脊柱退变、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常见病理因素多为胸椎管壁的黄韧带、后纵韧带发生了肥厚及骨化;胸椎间盘突出并且突出部位的纤维环发生了骨化、或者合并椎体后缘离断或骨质增生,使椎管的空间受到了侵占,压迫脊髓或神经,出现相关症状。影像学检查结合体格检查及肌电图检查可确诊。该病常见于中年人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时应尽快手术,可通过针灸治疗缓解症状。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痿症”和“痹证”的范畴。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衰退或劳损伤肾,肾虚不固,肝肾亏损,筋萎髓枯,致筋骨松弛。气血不足,气虚不运,血滞经络,或血虚不荣,经络失养,致营卫失和,外邪入侵而致病。其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筋脉痹阻,腰腿失充或邪阻经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和。
安军明主任医师针灸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时以行气活血,祛风通络,调营和卫,补益肝肾为治则,选用相应节段的背俞穴、环跳、阳陵泉、承山、承筋、悬钟、太溪、昆仑为主穴。其中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精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主治相关脏腑病症。环跳穴为足少阳、太阳二经的交会穴,是治疗下肢痿痹不遂的重要穴位,有通经络、利腰腿之功效。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取其合穴委中穴,配合昆仑、承山以疏筋通络,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作用。选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穴、髓会悬钟穴、肾经原穴太溪穴以滋补肝肾,行气活血,舒筋通络,强腰健腿,从而缓解胸椎管狭窄症的相关症状。
稿件来源:针灸推拿康复科 李晓丽
稿件审核:针灸推拿康复科 安军明
本文是安军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