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郑艺明 三甲
郑艺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科研进展 | Frontiers in Neurology | 他克莫司单药或者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极

620人已读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患者表现为骨骼肌波动性无力和易疲劳,多数从上睑下垂或复视开始,可进展为抬头困难、四肢无力、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近年研究提示根据发病年龄将MG分为早发型(<50岁),晚发型(50~65岁)和极晚发型(≥65岁)。极晚发型MG(VLOMG)起病症状轻重不一,但药物需求更少、长期疗效更好。目前对这类人群的常规治疗主要依靠溴吡斯的明、糖皮质激素、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以及肌无力危象时血浆置换或静注丙种球蛋白。他克莫司(一种免疫抑制剂)已在多种不同类型MG中被证实能明显改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并减少激素用量,因此也可能是一种对VLOMG疗效佳、安全性好的药物,但既往缺乏针对该群体的研究。此外,他克莫司的作用效果与其血药浓度有一定相关性,对于血药水平不达标者,五酯胶囊(一种五味子提取物制剂)能显著提高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促进临床症状改善。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与感染专业组负责人高枫主任医师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Neurology在线发表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Tacrolimus Therapy for a Single Chinese Cohort With Very-Late-Onset Myasthenia Gravis的真实世界研究,评估了他克莫司用于治疗VLOMG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联合五酯胶囊用药的效果。

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在2019年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70例VLOMG患者,中位发病年龄71岁,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按照MGFA分类,其中III型最多,占40%,I 型次之,占28%。研究根据是否使用他克莫司将研究对象分为他克莫司组和对照组,再将前者分为单药治疗组(未使用过激素)和联合激素治疗组。研究比较了不同疗法组别之间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和结局指标,通过多因素回归进一步分析,并描述了合并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详细信息。

在他克莫司组中,他克莫司的中位用药时为36个月,最后随访时的中位剂量为1.0 mg/天,末次测量的中位血药浓度为4.25 ng/ml。如图所示,根据MGFA干预后状态分类(MGFA-PIS),在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中,有43%达到缓解、37%得到改善。有9名患者在首次诊断MG后即开始他克莫司治疗,他们的MG日常生活活动评分(MG-ADL)显著下降。13例患者合用了他克莫司和五酯胶囊,他们的血药浓度得到显著提高。而他克莫司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激素治疗组相比、他克莫司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结局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有9名患者(25%)出现了与他克莫司相关的不良反应,但其中绝大多数轻微且可逆,减量后恢复。

这项研究初步表明,他克莫司用于治疗VLOMG是有效且安全的;他克莫司单药治疗可能是VLOMG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一种选择,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或不想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群体;合用五酯胶囊可有效提高他克莫司血药浓度;MGFA分型更重或合并症多的VLOMG患者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谨慎的管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高枫主任医师为本文的通信作者,主治医师郑艺明和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袁晓秋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袁云教授、王朝霞教授和郝洪军主任技师等科室同仁,以及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彩凤医师在本研究中都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众多无私参与本项随访研究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与感染专业组多年来致力于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通过科研促进临床,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众多重症肌无力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治疗。

原文链接: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郑艺明
郑艺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