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危害极大,导致胸背痛、身材变矮、驼背。如何预防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挺直腰杆做人,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早期干预和规范化诊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可高达36.6%。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是继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之后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通常是指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柱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使椎体在轻微外伤甚至咳嗽或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即可发生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不仅导致患者疼痛、残疾和生活质量下降,由于疼痛患者长期卧床,不愿活动,随着身体机能的整体下降,患者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这些不仅增加疾病治疗的费用,还增加护理方面的负担。

目前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主要采取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镇痛、支具保护、卧床休息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非手术治疗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传统开放手术风险高、创伤大,而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已经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技术,能够迅速缓解疼痛,使患者挺直腰杆,早期下床活动,恢复日常生活。
已出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患者应及时治疗,未经治疗的骨折患者是再发骨折的高危人群。第一次发生骨折时,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显著降低再发骨折的风险及相关费用。一旦诊断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就应当及早干预,阻断OVCF造成的恶性循环,预防和治疗OVCF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首选的微创手术方式。通过经皮微创手术,向骨折椎体注射骨水泥,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增强病椎的强度和刚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和畸形。

手术操作示意图
椎体成形术是如何进行的:在病变椎体附近皮肤进行局部麻醉,切开一个约3mm的小口,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将穿刺针穿过椎体表面的肌肉,直至针尖抵达病变椎体。然后进行透视,把“骨水泥”注入压缩的骨折椎体中,把疏松稀疏骨质和骨折造成的骨缝隙填满,这是局部麻醉下的微创手术,患者全程清醒,可与医师自由交流,安全无痛。几乎可以说是“开刀不见血,一针就治愈”。

手术切口大小及术后骨水泥填充灌注情况
术后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通常建议术后卧床24小时,但可以起床上厕所,随后逐渐增加活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本文是丘沧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