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甲状腺肿瘤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儿童时期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也悄然升高,门诊常常会遇到体检发现甲状腺肿大的病例,很多会被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甚至也有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情况。在6.1儿童节来临之际,就来科普一下儿童甲状腺肿瘤的相关知识。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与成人相比,儿童甲状腺肿瘤在生物学特性、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更为重要的是,针对成人患者的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儿童。对于儿童甲状腺肿瘤患者,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均会对其造成更长期的伤害。2015年度美国发布的《儿童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一、儿童甲状腺癌患病率如何?
儿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成人,有国内资料统计,中国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为0.44/10万。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的数据,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0.54/10万,然而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1973年至2006年年增长约1.1%,而2006年至2013年年增长急剧上升至9.5%。与之类似,北京儿童医院资料显示,2006年至2017年甲状腺癌住院手术患儿逐年上升,10年时间提高3倍以上。因此,甲状腺癌已经成为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下图为我科确诊的儿童甲状腺癌超声图片。

二、儿童甲状腺癌患病率有性别差异吗?
在性别上,青春期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青春期后男女患病比例为1:4。
三、儿童甲状腺结节的恶性概率如何?
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远高于成人,成人中的恶性度仅为5%-10%,而儿童甲状腺癌的恶性率可高达22%-26%。
四、儿童甲状腺癌的病因?
1.放射性物质影响
许多临床资料证实甲状腺癌的发生与接受放射性物质有关。Rtfetoff等报道100例病人有接受头颈部放射照射的病史,有7例发生癌。儿童甲状腺癌与头颈部接受放射照射有关系。Winship报道,从接受放射物质到诊断甲状腺癌平均间隔8.5年,范围3.5~14年,接受剂量为1.4~26Gy即(140~2600rad)平均为5.12Gy(即512rad),甲状腺癌发生率增高。近来认为甲状腺癌与HLA-DR7有关。放射损害,已经证明头颈部外放射是甲状腺的重要致癌因素,特别是儿童。国外有人收集到602例15岁以下儿童甲状腺癌,其中有放射史者286例,占47.68%,80%是在婴幼儿时期曾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成人颈部放射治疗后发生甲状腺癌的机会并不多。
2.长期过量的TSH刺激
过量的TSH长期刺激可使敏感的甲状腺上皮发生癌变,使肿瘤发展即使非常低量的131I(1~5μCi)或X线1~5Gy(100~500rad)通过TSH升高导致癌的发生。临床上也见到先天性甲低及结节性甲低没有及时治疗,最终恶性变成为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和促甲状腺激素关系密切,有人认为促甲状腺激素(TSH)长期刺激,能促使甲状腺增生,形成结节,再恶变成癌。
3.遗传因素
甲状腺癌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此现象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较为突出。5%~10%的髓样癌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
4.碘的摄入异常
碘是人体的必需元素,但在碘不足或过量时,都会使甲状腺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有文献表明,在地方甲状腺肿流行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高;高碘饮食可能也易于诱发甲状腺癌。
六、儿童甲状腺癌的分类如何?
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thyroid cancer,DTC)包括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carcinoma,PTC)及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其中PTC所占比例最高(90%以上),而FTC并不常见。儿童PTC包括经典型、滤泡型、实体型、弥漫硬化型。与成人相比,儿童PTC弥漫硬化型占比较高。儿童FTC的组织学变异包括Hürthle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和孤立型。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及未分化癌(anaplasticthyroid carcinama,ATC)在儿童中十分罕见。
七、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与成人相比有何差异?
儿童甲状腺癌在分子、病理和临床表现上均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儿童和青少年PTC存在多灶性、侵袭性强等特点,极易向甲状腺包膜外侵犯,直接累及喉返神经(recurrentlaryngeal nerve,RLN)、气管、血管、及食道等。并且,儿童PTC在诊断时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概率更高。与之相反,FTC主要表现为单灶病变,其血行转移至骨组织及肺组织常见,而局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然而,经过规范化治疗后,儿童DTC仍可能获得良好预后。
八、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儿童甲状腺癌进行筛查?
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的儿童推荐进行甲状腺超声筛查;当然,发现颈前区包块建议及时来医院进行检查。
---全文转载自本科室公众号“甲乳健康有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