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ulticystic dysplastic kidney,MCD)是一种先天性肾脏形态失常疾病,主要变化为肾脏由大小不等的囊性结构组成,囊性结构之间由原始发育不良的组织成分构成。多数为单侧肾脏发病,常伴随其他泌尿系统梗阻性病变用
一、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属于非遗传性肾发育异常,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该病新生儿的单侧发病的发生率为1/3000~1/4000,而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约为1/10000。约20%病例可伴发对侧输尿管肾盂连接处狭窄、对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原发性巨输尿管、对侧膀胱输尿管反流、马蹄肾、同侧或者对侧上半肾重复肾等。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主要表现为肾脏完全被大小不等的囊肿所替代,囊肿间存在岛状或团状实性组织,整个肾脏缺乏正常的肾皮质。多数病例肾盂不扩张,由于肾脏完全被囊肿和缺乏滤过功能的组织所替代而缺乏相应功能,通常单侧发病的患儿依赖对侧肾功能而生存,如果同时伴发对侧输尿管梗阻或者膀胱输尿管反流,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常出现死胎或者出生后死亡。
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相关的基因学研究较多,比如持续或者异位表达转录子PAX2、PAX8、WTL、生长因子TGFβ1、凋亡抑制因子BCL2、α-SMA均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发生有关。由于这些基因表达缺乏特异性,尚不能作为多囊性肾发育不良胎儿产前分子诊断的标志物。
二、诊断
通常多囊性肾发育不良首先由于产前超声检查而被检出,多数在妊娠期间可被确诊。胎儿孕20周后, B超检查可清楚显示出胎儿的肾脏结构并能发现肾脏形态异常的特征性表现。超声影像学中,多囊性肾发育不良患肾的灰阶声像表现为:丧失正常的实质和肾窦结构,代之以数目和大小不等,且互不相通的大量囊泡。在婴幼儿期间,多囊性肾发育不良通常表现为腹部包块或者膨隆,或者合并其他器官形态异常而被发现。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CT或MRI表现为患肾的体积一般都小于健侧,部分患肾也可大于健侧肾脏。患肾均缺乏正常肾实质和肾窦结构,由大小不等的囊肿混杂堆积,单个囊肿直径在1~3cm。患肾增强后囊肿无强化,囊肿的分隔部分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岛状肾组织和软骨灶,可呈中度强化。MRI的优势则在于无X线辐射及对囊性病灶的显示,还可有效预测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衰退和萎缩情况,对对侧肾进行详细评价,并早期发现微小病变或先天性异常。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应该与单纯肾积水以及多囊肾相鉴别。单纯肾积水通常由解剖性因素引起,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狭窄等,通过辨认输尿管是否扩张,肾盂和肾盏扩张的形态变化而诊断。超声诊断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与多囊肾的最大区别在于病变为单侧还是双侧性的。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中常见的多个囊泡呈堆形表现为“蜂窝状”,而典型多囊肾的声像则表现为“葡萄串样”。
三、治疗
对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这种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肾脏形态和功能损害无特殊药物治疗。由于患肾形态失常和功能缺失,患儿健康预后往往决定于是否同时伴随对侧集合系统形态和功能异常。既往强调将患肾切除。目前的主要临床实践是观察等待。双侧发病的多囊性肾发育不良预后很差,常在妊娠或者新生儿期间发生死亡。死亡原因是肾衰竭或者伴发肺发育不良。次严重的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亦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是值得依赖的治疗手段。如果患肾发生严重囊性变,并发感染,都是肾切除的适应证。合并的其他泌尿系统形态和功能异常,包括对侧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在观察等待之后,评估尿路根据形态和肾功能受损的情况选择相应外科治疗方法。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