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临友 三甲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

什么是肺癌术后病理的气腔播散?

7782人已读

肺癌新的侵袭模式-气腔播散

在临床上,通常会用分化程度、生长速度、生长方式、是否发生转移等等多个维度来区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不安分的恶性肿瘤细胞可转移扩散至全身组织,掠夺人体的营养,侵蚀人体的健康。而肺癌作为全球最常见也是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一旦发生转移,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除了常见的血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外,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了一种肺癌新的侵袭模式,即气腔播散(STAS)。

气腔播散是肿瘤细胞播散至周围肺泡腔内,以单个细胞、微乳头或实性细胞簇的形态游离存在,且距肿瘤主体至少间隔一个肺泡腔距离,这样一种侵袭方式。举个例子,肺癌细胞若要发生骨转移,需要顺着血流到达骨骼。而气腔播散可以简单理解为癌细胞竟然能直接经过空气在肺泡内播散。气腔播散和肺癌的预后不良、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根据病理组织学的不同,肺癌被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类;其中,肺腺癌的发生率占全部肺癌的50%,属于最为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为早期肺癌的患者,手术治疗为首选,但手术切除后的5年复发率仍高达30%,主要和肿瘤大小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近年来,除淋巴结转移外,肺腺癌气腔播散发生率高,可达14.8%~56.4%,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又一危险因素。

为何肺腺癌气腔播散发生率如此之高?

除了患者群体数量庞大,肺腺癌气腔播散发生率如此之高,还和以下因素有关。

01病理分型

按照 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有关肺腺癌的分类标准,可被分为原位腺癌、 微浸润腺癌以及浸润性腺癌。其中,浸润性腺癌又可分为以下亚型:伏壁样腺癌、腺泡样腺癌、乳头状腺癌、微乳头状腺癌、实体性腺癌。较多研究报道显示,气腔播散更易发生于微乳头型和实体型肺腺癌。

02分化程度

除此之外,随着医学家们深入地探索,更多的影响因素也愈发明了。有一项回顾性收集 500 例不同病理分期的肺腺癌患者并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腔播散的发生与更高的T分期及N分期、更差的肿瘤分化显著相关。

性别、吸烟、肿瘤淋巴血管侵犯、胸膜浸润、肿瘤直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突变率等等,这些相关因素是否会影响气腔播散的发生,不同的研究学者们都有去做相关的研究,但由于评估标准不尽相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

肺腺癌手术类型可取决于术前气腔播散的状态

由于气腔播散为组织病理学表现,仅在术后标本中能检测到。但研究学者们设想是否可以通过CT征象于术前评估气腔播散的状态,来预测复发转移风险,以期来指导肺腺癌的手术方式。

在一步一步探索中,学者们收集了大量病例,研究气腔播散与术前成像之间的关系,以寻求统一规律。有两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从CT征象来看,实性结节气腔播散阳性率高,且气腔播散阳性腺癌与较大的放射肿瘤直径、血管集束征、切迹、胸膜凹陷征显著相关。

既然已经明确实性结节与气腔播散相关,那么是否可以术前通过CT征象判断并选择更优的手术切除方式来降低复发率?

对早期肺腺癌病人行局部肺叶切除和全肺叶切除的治疗效果时发现,气腔播散阳性病人接受全肺叶切除的5年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明显增加;对于STAS阴性病人,采用局部肺叶切除或全肺叶切除这两种治疗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对于气腔播散阳性的早期肺腺癌病人应采取全肺叶切除治疗以提高其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

综上,早期肺腺癌术后病理提示有气道播散,有较大可能容易复发转移。因此,术前CT征象评估气腔播散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和术后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临友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