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开开头,治疗分步走”,新诊断骨髓瘤、白血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新模式
老年血液肿瘤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有限,采用化疗往往需要权衡利弊。“中药开开头,治疗分步走”,是我们团队针对新诊断骨髓瘤、白血病的老年患者,提出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即先采用中药、中成药及免疫调节药等进行“非标准化”治疗1~3个月,待患者肿瘤细胞负荷有所下降、感染得到一定控制、体质有所提高后,再根据病情情况与身体情况,采用减低剂量、减少次数、延长间期等个体化的化疗方式,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等,使病人长期生存获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近日,江苏省中医院收到了一封表扬信,患者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生前查出急性髓系白血病,今年3月底,弥留之际,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的他却特意嘱咐子女:“一是交党费,二是感谢朱主任。”尽管表扬信只有几百字,但这段医患故事却让人感动。
中西结合,个体化治疗大大延长生存期限
78岁的吴老伯(化姓)在2018年底时,突然出现全身乏力症状,后来又开始发热、咳嗽、出血,家属将其送到江苏省中医院急诊,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重度减少,并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因为病情危重,当天就下了病危通知,并立即请血液科朱学军主任前来会诊,随后收住血液科病房,经骨髓穿刺检测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型)”。
“像这样的患者,如果不进行化疗,通常生存期只有3~6个月左右。”朱学军说,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目前它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考虑到患者高龄,又有高血压、糖尿病、轻度老年痴呆等很多基础疾病,身体对化疗的耐受性很差,而且家属也不愿意让老人承受化疗的风险。此时的患者和家属都很无奈,甚至有些绝望,难道只能眼睁睁地坐以待毙吗?
朱学军带领团队对吴老伯辨证施治,先给予中药、中成药以及抗感染、间断输注红细胞等综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标准化”治疗后,吴老伯的血象指标上升稳定,摆脱输血,肺部感染也得到了控制,再经过调理后,2019年底吴老伯的身体条件有了很好地改善,结合家属意愿,最后为吴老伯制定了针对老年人的减低剂量化疗方案,好转后出院,并要求定期复查调整用药。

▲朱学军主任带领医护团队在病区查房
江苏省第一个中医临床重点血液病专科
作为江苏省第一个中医临床重点血液病专科,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经过几代人的耕耘,不懈努力,坚持遵循中医传统理论与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探索创新,系统深入地开展各种血液病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优势。同时充分结合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积极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免疫治疗等诊疗新技术,临床疗效显著,使得许多常规治疗无望的患者获得新生。
摘自
【医患故事】一位白血病老人的临终嘱咐
江苏省中医院订阅号 2022-05-30 17:30 发表于江苏
主管部门:江苏省中医院 党委宣传统战处
审核:冯瑶
专业审核:朱学军、周霞
文稿、编辑:麻云
本文是朱学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