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了解自己的肝脏吗?
肝脏,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长约26cm,宽约15cm,高约6cm。成人肝约重1.2-1.5kg,是体重的1/36。
我们通常去医院检查肝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例如肝左外叶小囊肿,或者肝S8段血管瘤等,那么里面所说的左外叶和S8段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我们先来看肝脏的五叶法解剖:下腔静脉左缘至胆囊窝中点形成正中裂,把肝分为左右两半。左半肝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其中左外叶又分上下段;右半肝则分为右前、右后叶,各自又分为上下两段;而肝脏的底部还有肝方叶和肝尾状叶,通常把肝方叶归于左内叶。所以,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和尾状叶便构成了肝的五叶。
而一位名叫Couinaud的法国医生,在1957年根据肝脏管道的走形将肝脏分成了八段,与五叶一一对应为:尾状叶为I段,左外叶上段为II段,左外叶下段为III段,左内叶为IV段,右前叶下段为V段,右后叶下段为VI段,右后叶上段为VII段,右前叶上段为VIII段。

我们知道了肝脏八段法解剖是根据管道的走形划分的,那么肝脏里面有什么管道呢?
首先是门静脉,也就是上图中下面的蓝色血管。门静脉回收肚子里的血液,把肠子吸收的营养送到肝脏,当然,如果肠子吸收了不好的东西,也会被送到肝脏。
然后是肝静脉,也就是上图中上面的三根蓝色血管。肝静脉回收肝脏里的血液,它们会把肝脏的血液汇入到上腔静脉,最后流入左心房。
接着是肝动脉,肝动脉与门静脉并行,从腹主动脉出发,给肝脏带来新鲜的、充满氧气的血液。
最后是胆管系统,胆管系统是把肝脏里面产生的胆汁汇聚引流出肝脏,当没有进食的时候便储存在胆囊里,进食的时候则经胆总管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
肝脏的解剖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肝脏,下一步要了解的就是肝脏的生理功能了。
第一,合成、分泌与排泄胆汁。
刚才我们说过,肝脏经胆道系统把胆汁排除肝脏,这是肝脏唯一的外分泌功能。胆汁是什么呢?每天肝脏排出700-1200ml的胆汁,金黄色(经胆囊浓缩后为暗黄色),味苦,水分占90%以上,主要含胆色素、胆汁酸和少量胆固醇,其中胆汁酸及胆汁酸盐便起到帮助消化以及帮助吸收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的作用。
第二,参与物质的代谢。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人吃东西,经胃肠消化吸收后入血,再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便负责加工处理这些东西。
肝脏把单糖合成肝糖原,需要的时候分解入血维持血糖,提供能量。
肝脏把不需要的蛋白质分解用于供能,并且产生尿素经肾随尿排出;把氨基酸合成各种机体需要的蛋白质;还把富余的氨基酸转化为缺少的氨基酸。
肝脏把脂肪酸和甘油合成脂肪,部分运到皮下形成皮下脂肪储存,部分运到内脏形成内脏脂肪储存,当需要的时候再回到肝脏中分解供能。
肝脏储存并利用多种维生素,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入血维持机体正常运转。
肝脏储存并加工铁、铜等矿物质,并参与维持血液中钾、钠、钙、镁等元素的平衡。
肝脏合成、储存、利用大量的酶,参与肝脏及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第三,其他功能。
首先是肝脏的解毒功能。前面说过,我们人吃东西不可能只吃对身体好的,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我们总会吃下对身体不好的东西,当这些坏东西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的时候,肝脏便通过氧化作用和结合作用,把有毒的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入血。
接着是肝脏的灭能功能。我们人体正常的情况下会自己给自己内分泌多种激素,这些激素是不断分泌的,所以我们需要让多出来的激素失去作用,否则激素一直积累、一直刺激人体,就相当于用上万伏特的工业电压给手机充电,手机撑不了多久就会报废。让激素失去作用的过程成为灭能,而肝脏则是雌激素、抗利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激素的灭能场所。
然后是肝脏的防御功能。肝脏里面的星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可以吞噬血液里面的病原体从而净化血液,肝脏还可以生产抗体入血帮助杀灭病原体。
最后是肝脏的调节血液的功能。前面说过,肝脏的血液经过肝静脉流入下腔静脉,最后进入心脏,所以肝脏相当于心脏之前的一处“蓄血池”。当一个人长期不运动,突然剧烈运动的时候会觉得右上腹痛,这时候多半是肝脏把血“卡”住了,不让因为剧烈运动而加速流动的血液一下子涌入心脏加重心脏负担,所以这时候肝充血肿大而引起疼痛。另外,当心脏功能不全的时候,肝脏储存更多的血液,减少心脏负担,当心脏恢复的时候,肝脏便把储存的血液释放,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中医学里面,讲述了“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又说“肝主谋虑”,故怒极伤肝。《内经》载“肝主筋、筋生心”,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时候容易抽筋,也有的解释说筋指男性外阴,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时候会男性功能障碍。《内经》还记载“肝气通于目”,所以肝血不足则视力模糊,两眼干涩,肝火旺盛时眼屎多,眼觉不畅。
看完本文,大家对自己的肝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吗?以后不会在医院检查完之后两眼一摸瞎、医生解释完也觉得不明所以了吧!
本文是王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