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息肉的中医对策


上面的西红柿,看了有点怪异,好好的表皮,居然多出一个小尾巴,其实很多人的胃里也会长出这样大大小小的“疙瘩”——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科普的胃息肉。到底什么是胃息肉?什么样的胃息肉有可能转变为胃癌?哪些人容易长胃息肉?又有什么样的方法来消除胃息肉?等等。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就请带着以上的疑问一起往下看吧。
一、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后,突入胃内的隆起性病变,可单发也可多发,按形状可以分为:Ⅰ型: 呈丘状,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 Ⅱ型: 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 Ⅲ型: 有亚蒂,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 Ⅳ型: 有蒂,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部分胃息肉有转化为胃癌的可能,故也属于胃癌前疾病的一种。胃息肉的发病率为 1.0%~6.4%,且近10年间胃息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具体形态如下图所示:

二、什么样的胃息肉会有可能转变为胃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胃息肉可以分为下面3种最常见的亚型: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 2 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讲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既然胃息肉这么容易复发,除了及时检查及时切除,有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胃息肉的方法呢?当然有,这里就不得不重点介绍一下我们强大的祖国医学啦!
1、中医对胃息肉的认识
胃息肉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积聚”范畴。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多因饮食不节,偏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烟酒无度,过食生冷,及情志内伤,郁怒失调等,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痰浊内生,气血瘀滞,以致气郁、湿热、痰瘀相互结聚日久,终成息肉。
下面我们列举的几种食物,是最容易诱发息肉的。您中招了吗?




2、胃息肉的常见中医辨证分型
①虚血瘀证:胃痛日久不愈,痛处固定,如针刺感,按之痛甚,或有包块,食后痛甚,夜间加重,或有黑便吐血,可伴见纳少,乏力,四肢不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②湿阻中焦证:脘腹痞满不舒,纳呆呕恶,口淡不渴,或口中粘腻,伴身重困倦,头晕目眩,小便不利,大便粘滞不爽,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③痰瘀互结证:胃痛日久,胀满刺痛,痛处固定,拒按,纳呆,呕吐,或吐黄浊黏液,或吐褐色浊秽之物,或见吐血、黑便,或便干色黑,面色晦暗,或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濡。
3、中医药如何杜绝胃息肉反复发作
中医药治疗胃息肉主要以健脾化湿、理气活血、消痰散积为基本治法,通过改善患者的体质,从根本上消除息肉发生的病理环境,最终降低胃息肉的复发几率。简单的理解就是:只有彻底改良土壤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杂草的生长。
4、中医对胃息肉的治疗优势
魏睦新教授在实践中审症求因,明确了息肉的中医病因病机关键:气、血、瘀、痰。通过中医药治疗改善患者体质,消除息肉发生的病理环境,从而消除息肉并减少复发机率,降低了胃癌前期疾病的发生概率,甚至可以起到预防胃息肉的作用。所以中医药对于胃息肉的治疗优势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有效案例作为佐证。

该案例就是经过魏教授治疗后,胃息肉已成功消除
了解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胃息肉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其实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肠息肉。所以,当您发现自己或身边的朋友查出胃肠道息肉,请把握以下几个要点:①一定要做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②如果选择了切除治疗,请一定要定期复查;③不管息肉是否已切除,推荐及时进行有效的中医治疗,不管是从改善体质预防息肉的角度还是改变病理环境消除息肉的角度,中医都是您的不二选择。
最后,不论您是否已患有胃肠道息肉,都记得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情绪习惯等等,只要我们一起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积极有效的应对,就没有搞不定的胃肠道息肉。加油,祝您早日康复!希望我们每个朋友的胃粘膜,都像这个西红柿那样亮丽!

最后我们再发布一篇我们团队前几年发表的一篇中医药治疗胃息肉的文章。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本文是魏睦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