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后犯困、晨起头晕、晚上清醒……五大信号,通知你“血稠”了!
血液黏稠也称血稠,医学中称高黏血症。血液黏稠以中老年人多见,若不重视,容易形成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堵塞血管。尤其在炎炎夏日,人体体表蒸发量大,如不及时干预,血液黏稠度更易升高,使得血流速度减慢,机体组织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导致中风、心肌梗死和机体血栓栓塞等一系列严重疾病。循证医学表明,许多中老年疾病都与血黏度高有关。
晨起头晕、晚上清醒、饭后犯困……需警惕高黏血症!
1.晨起头晕,晚上清醒。早起后大脑混沌、思维不流畅,反而晚上较为清醒。
2.下蹲困难,胸闷气短。下蹲时心脏的回血减少,加之血液黏稠,导致血液循环不足,氧气与二氧化碳难以完成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
3.午饭后犯困,必须睡觉。由于消化食物让大量血液流入胃肠血管,导致大脑血液减少所致。很多人都会有此症状,但血液黏稠或有脑动脉硬化的人,这种困倦发作相对频繁且难以缓解。
4. 出现阵发性视力模糊。多见于老年患者。
5. 5.嘴唇发紫。血液黏稠并伴有红细胞增多的人,嘴唇就会发紫,而且稍微干点活就会累。
具有以上症状的人群,需要警惕高黏血症,可到医院经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
但因血液流动变化和血黏度本身并不稳定,化验结果常受多种因素影响,故目前医生大多建议化验血脂。血脂四项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够预防或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另外三个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增高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黏稠≠高血脂
血液黏稠并不一定就是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含量升高,高血脂可能导致血液黏稠,但只是血液黏稠因素之一。
那么,血液黏稠到底与哪些因素相关?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当血细胞异常,如:红细胞或血小板增多,或者血浆异常,如:血浆蛋白增多、血糖高、血脂高等,都可能造成血液黏稠。
此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可引起外周血血细胞计数显著增加,或出现异常增高的免疫球蛋白,导致血液黏滞度增加。
如何防治高黏血症?
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时间和气候等。而且,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中。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可以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所以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老年人群出现血稠现象应引起重视,因为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便容易聚集,易造成毛细血管堵塞,致使心、脑血管缺血缺氧。
血黏度增高,可根据其原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血液无形成分减少(如大量出汗、利尿剂、腹泻等):需及时补充水分。
2.血液有形成分增多(如红细胞、蛋白质等):可使用增加血液流动速度的药物。
3.老年人血黏度高:清晨宜喝20~25℃白开水或淡茶水。睡前100 ml水、起夜时100 ml水、起床后200 ml水,有“救命三杯水”之称,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帮助预防心梗等危险疾病。
4.多吃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如纳豆、大豆、鸡蛋、瘦猪肉、芝麻、坚果、橄榄油等);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
5.改善血管壁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如有必要,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低血黏度药物。
6. 坚持体育锻炼。运动过少,可导致机体代谢减慢,体内的废物不能及时被排出体外,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运动对血液黏稠度有双向调节作用,建议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