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阑尾炎
治疗前


患者因“腹痛20小时”入院。20小时前感右侧腹疼痛不适,呈持续性胀痛,疼痛评分5分,无恶心呕吐,肛门有排气排便。查体:腹部平软,Murphy氏征(-),麦氏点压痛(-),麦氏点上方约二横指处压痛(+),反跳痛(+-),肠鸣音4次/分,无气过水声。查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增高,腹部CT示阑尾增粗。
患者症状不典型、体征不典型、白细胞无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不明显,只有腹部CT提示:阑尾增粗。
治疗中








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决定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未见阑尾,予以切开盲肠下和侧面的后腹膜后才发现水肿、充血的阑尾,质地韧,阑尾及系膜紧贴盲肠壁并融为一体,阑尾尾端向上走形,升结肠较短,盲肠距离肝脏较近。予以电钩、分离钳、吸引器相结合、钝锐相结合方法分离阑尾及系膜,阑尾根部予以3-0可吸收线结扎,系膜予以电凝后离断,阑尾根部周围盲肠壁荷包缝合并包埋阑尾残端,切除阑尾从右上腹戳卡中取出。手术顺利。
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需在右下腹做斜切口甚至腹直肌探查切口,需要5—10厘米甚至更长的切口,特别是出现化脓性阑尾炎穿孔时误诊为胃十二指肠等穿孔,切口可能从上腹部一直延伸到下腹部,对医生而言是痛苦的,对病人更是身心摧残。
腹腔镜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病人腹壁只有三个甚至更少的钥匙孔大小戳孔,美容效果好,创伤更小。特别是同时可对腹腔全面探查从而排除其他疾病避免了误诊漏诊,在腹膜后阑尾及高位阑尾的手术中比起传统手术优势巨大。同时切除后的阑尾从戳卡中取出,不接触腹壁切口,故大大降低切口感染率。
传统阑尾切除术,阑尾系膜和阑尾根部均为丝线结扎,阑尾残端荷包缝合包埋。当今对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很多医生会因为缝线结扎及荷包缝合困难繁琐,采取锁扣夹夹闭系膜以及阑尾根部,然后切除阑尾,阑尾残端不做荷包缝合包埋。这种做法固然快捷,但锁扣夹费用偏高并成为异物永久残留,锁扣夹的脱落及阑尾残端瘘的风险是否也应该得到关注?教科书上开腹阑尾切除要求行阑尾残端荷包包埋,腹腔镜下手术是不是也应该有同样的要求?或者作为外科医生,是否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一点呢?相信,缝过的一针一线在你成为优秀外科医生的路上都是有价值的!
治疗后
- 治疗后7天

患者术后第二天经肛门排气,术后第三天排便予以出院。术后病理居然是“化脓性阑尾炎”!!!
除了患者康复很快之外,从发病到术中、术后及病理,太多的出乎意料,不走寻常路,这是个“不正经”的阑尾炎。
本文是张伟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