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儿童便秘,您了解多少?知道其危害吗?
原文链接:
导言:
您的宝宝排便困难吗?
排便时费力吗?
大便干燥吗?
排便时疼痛吗?
内裤有污便吗?
需要辅助排便吗?
如果有,可能出现便秘了
便秘对于儿童的危害,您了解吗?
如何治疗,您知道吗?
接下来我将为您一一解答
01 儿童便秘有哪些危害?
危害一:影响生长发育
长期便秘影响正常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补充
长期便秘影响食物残渣和有害毒素排出体外,造成小儿食欲下降,增加有害毒素吸收进入血液
危害二:肠管扩张、肛裂、痔疮、心理障碍
便秘时大便在肠内堆积,可造成肠管扩张,出现腹胀
便秘时大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疼痛,用力排便可能会引起肛裂或痔疮
排便疼痛会使孩子对排便产生恐惧感,易出现心理障碍,由于孩子不敢排便,会导致便秘越严重,两 者出现恶性循环
研究显示:功能性便秘患儿生活质量得分显著低于健康参照(65.6 vs 86.1;P<0.01)
02 哪些情况可疑儿童出现了便秘?
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等)
粪便嵌顿时溢粪或大便失禁(内裤可见粪便污迹,此时可为稀便)
03 儿童便秘类型
两大类: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
最主要类型:功能性便秘,占儿童便秘的90%-95%
04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
儿童功能性便秘患病率从0.5%~32.2%不等
全球儿童合并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为9.5%(95%CI 7.5-12.1%)
05 出现哪些报警征象需要考虑器质性疾病?
病史:
足月新生儿胎粪出现时间>48h
便秘在生后第1个月就开始出现
有先天性巨结肠家族史
带状粪
在无肛裂的情况下出现便血
生长迟缓
胆汁性呕吐
严重的腹胀
甲状腺功能异常
体格检查:
肛门异常
无肛门或提高反射缺如
下肢力量/肌张力/反射减弱
骶骨窝形成
脊椎后背毛发
臀裂偏离
肛门瘢痕
06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儿童功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
年龄<4 岁的儿童: 至少符合以下2项条件且持续时间达1个月
1.每周排便≤2次
2.大量粪便潴留史
3.有排便疼痛和排便费力史
4. 排粗大粪便史
5.直肠内存在有大量粪便团块
对于接受排便训练的儿童,能控制排便后以下条件也作为选项:
6.每周至少出现 1 次大便失禁
7.粗大粪便曾堵塞抽水马桶
年龄≥4 岁的儿童:至少符合以下2项或以上, 症状每周至少1次,持续1个月以上,但肠易激综合症(IBS) 的诊断依据不足
1.每周排便≤2次
2.每周至少出现 1 次大便失禁
3. 有大量粪便潴留史或有与粪潴留有关的姿势
4.有排便疼痛和排
便困难史
5.直肠内有巨大的粪块
6.粗大粪便曾堵塞抽水马桶
07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原因
儿童功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指出:通常是由反复试图 克制排便 引起的
由于排便时的恐惧体验,患儿尽力避免排便
克制排便行为导致粪便潴留,造成结肠吸收更多的水分,使得大便干燥
08 儿童功能性便秘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含六个方面,对于儿童长期功能性便秘,要 重视 遵循科学有效的 药物治疗
1.健康教育:
儿童功能性便秘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治疗过程中病情可能有反复,家长要认识到长期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儿童功能性便秘重要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儿童长期功能性便秘至关重要
便秘药物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除嵌塞粪块
主要清除肠道潴留粪便,药物剂量逐渐增加,使肠道内潴留粪便完全排空,达到减少肠道潴留的目的
第二阶段:维持治疗
要逐渐减少药物剂量,维持排便,防止再次出现肠道内粪便潴留
注意:
1.维持排便舒适(药物剂量稳定):一般需要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2.药物逐渐减量过程:药物要逐渐递减,以免反复或复发
第三阶段:停药观察
对于反复的患儿要重新服用药物
最常用的两个药物:
聚乙二醇散
乳果糖口服液
聚乙二醇(PEG):不被肠道吸收,具有水结合能力,可软化大便
常用种类:
聚乙二醇3350(含电解质)
聚乙二醇4000:适用于2岁以上
常用剂量:
维持治疗:0.3-0.8g/kg/d
解除嵌塞粪块: 1- 1.5g/kg/d(<7天)
乳果糖:具有高渗透性特征,在结肠内形成高渗状态,软化大便可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殖
常用剂量:1-3ml/kg,每天1-2次(最高剂量不超成人用量)
适用于所有年龄的儿童
3.良好排便习惯
良好的排便习惯是功能性便秘治疗效果能巩固、维持的重要因素
排便习惯训练一般在24个月后开始,根据胃结肠反射安排,餐后 30~60 min 进行,每次 5~10 min 较适宜
4.良好饮食习惯
良好饮食习惯包括: 摄入食物总量合适、 适当的膳食纤维、 适当的水分摄入、 膳食结构合理
5.增强体育运动
合适的活动对于治疗便秘有着重要的作用
6.心理行为治疗
在功能性便秘患儿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远高于正常儿童
对于大多数症状较轻患者应耐心解释,少责备、多鼓励、调整其心态
本文是田九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