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徐伟 三甲
徐伟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

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

1559人已读


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 granulom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不是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偶见于老年人,男性多见,常侵犯扁平骨,如颅骨、骨盆、肩胛骨和肋骨等。有时也可侵犯脑及其他内脏。病变可为单发或多发。其病理特点为颅骨骨质破坏,呈肉芽肿样改变。内有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同时有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新骨。

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头部疼痛性肿块,以颅顶部最多见,伴有乏力、低热、体重减轻。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偏高,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加快,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正常。CT检查见病灶局部颅骨内板、外板及板障均被破坏,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不甚均匀。内有小的新骨形成,边缘为凿齿状,周边有增厚的骨反应。

嗜酸性肉芽肿属良性,对放疗敏感、范围较小者,应手术切除。较大的病灶可行病灶刮除术;术后加用放疗,一般只需9-15Gy 的放射剂量。

术后明确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的患者,还应去血液科就诊,排除全身性疾病的可能性。


徐伟
徐伟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