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人群的失眠(三)-----儿童失眠
儿童尤其是在婴幼儿期,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是保障脑细胞能量代谢、生长发育、成熟的必要条件,对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只在睡眠状态时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儿童失眠问题亟须医学及社会关注。
儿童睡眠十分独特,其睡眠生理特性伴随发育过程而不断变化。在5月龄时婴儿睡眠昼夜节律基本形成,10月龄时夜间能够连续睡眠,1~2岁时需白天小睡1~2次。儿童睡眠时间较成人明显延长,随年龄增加而逐渐缩短。新生儿需要超过70%的时间睡眠,3~4岁幼儿约需12小时睡眠,学龄前儿童需9~10小时,7岁以上学龄儿童睡眠时间为8~9小时。由此可见,国内学龄儿童可能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
幼童中有10%~30%存在就寝或夜间需父母或看护者陪伴相关性失眠。雁患慢性疾病或神经发育障碍儿童失眠症状发生率更高。幼童失眠主要有2个亚型,即入睡相关型(sleep-onset association type)和强制入睡型(limit-setting type)。两者均与看护者或父母的行为高度相关,也与家庭及其文化背景相关。国内一项学龄儿童问卷调查显示存在失眠症状者近40%,国外用PSG和父母问卷对5~12岁儿童的研究显示存在失眠症状者约20%。因3~6月龄前儿童不一定有整夜规则睡眠,故诊断为CID的最小年龄为6个月。

父母或看护者作为其失眠症状的提供者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CID患病率为3%~12%。青春期前男女孩失眠患病率相等,从11~12岁起女孩失眠多于男孩。儿童失眠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但通常不及成人严重。儿童不擅于语言表达失眠感受。他们常常通过行为问题来表现,如疲劳、瞌睡、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多动,以及在该就寝时不愿上床等。在幼童,失眠症状经常表现为入睡困难、不愿睡眠或兼而有之。这通常是不适当的睡眠联系或限制性设定的结果。不适当睡眠联系是指儿童对起始睡眠或醒后再入睡需要一种特殊形式的刺激,如摇晃、看电视、喂饲或口含奶嘴,或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明亮的房间、父母陪伴或与父母也在床上。若这些条件缺乏,则难以入睡或夜间觉醒后再入睡困难,并对夜间独自睡眠产生恐惧或焦虑。若这些条件满足时,则能够较快入睡。入睡相关型失眠常见于幼童。该现象只有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才具有临床意义:①关联度高或要求高,如需要持续摇晃、抖动、含奶嘴;②当缺乏关联设定时,入睡显著延迟或睡眠确实紊乱;③为了加强睡眠发生,经常需要看护者的干预。应当注意某些儿童需要特殊环境才能睡眠,或其抵制上床也许反映了内在的焦虑或恐惧。卧室过于黑暗或发生梦魔等因素可能是某些儿童恐惧单独睡眠并要求父母陪伴的原因。在儿童,当其必须在分开的房间独自睡觉时可能存在睡眠困难,但当允许其与父母同床睡或当有父母之一在其卧室时则无睡眠困难。不过,这并不表明失眠已经解决,只有当儿童能够持续独立地睡眠时才表明不再有失眠问题。在某些儿童,父母不在场出现的持续性睡眠困难可能提示存在分离性焦虑。

儿童失眠的其他原因众多,涉及许多层面。①高竞争、快节奏的学习方式、考试的心理压力;②睡眠与饮食习惯不良:作息时间不规律、睡前过饱或饥饿、过多饮用兴奋饮料、高糖饮食等;③高科技的影响:电视、视频、电脑、手机、网络已成为儿童失眠原因,如恐怖电影导致大脑兴奋失眠或惊醒,降低睡眠质量;④睡眠环境不良:家庭住房条件、床铺被褥的舒适度不当,室内空气污浊、光线太强、噪声刺激、温度过高或过低等;⑤躯体因素:睡眠呼吸障碍、鼻中隔病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支气管炎与哮喘等疾病、寄生虫病夜间肛区瘙痒等可影响睡眠;⑥精神障碍:儿童易患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青春期易患双相情感障碍(高峰发病年龄段),这些都可能伴发或与失眠共病。夜间饮食问题、分离性焦虑、父母的不良约束等都是儿童失眠的诱发因素。家庭背景如睡觉模式、人口数、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和睦程度、是否与父母同睡等也是影响儿童睡眠的重要因素。

本文是王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