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尿酸血症
低尿酸血症定义为血清尿酸水平<2mg/dL(119μmol/L),见于约2%的住院患者和<0.5%的正常人群。低尿酸血症可能是由于尿酸生成减少、尿酸酶治疗引起尿酸氧化,或者因遗传性/获得性疾病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引起
低尿酸血症被认为是一种生化异常,除了作为潜在疾病的标志物外,不具有临床意义。然而,肾小管性尿酸盐排泄过多者可能出现急性肾损伤
一.尿酸生成减少
(一)遗传性疾病
1. 遗传性黄嘌呤尿症–黄嘌呤氧化酶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导致遗传性黄嘌呤尿症,严重低尿酸血症的血清尿酸水平通常低于1mg/dL(59.5μmol/L)。若发现低尿酸血症、尿中尿酸排泄减少以及黄嘌呤排泄增加,则可怀疑为本病;确诊需要肝脏或肠道活检并测定酶活性
2.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陷–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免疫缺陷病。该病特征是进行性免疫异常,表现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或非SCID联合免疫缺陷病,还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共济失调、发育迟缓和痉挛。细胞免疫缺陷伴淋巴细胞减少、T细胞减少及反复感染,患者也常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获得性疾病
获得性黄嘌呤氧化酶缺陷比引起尿酸生成减少的遗传性障碍更常见得多。黄嘌呤氧化酶缺陷的主要获得性原因是药物(如,别嘌醇)和严重肝病:
1.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磷酸核糖焦磷酸水平来减少尿酸形成。这是低尿酸血症的最常见原因,但尿酸水平很少低于2.5mg/dL(149μmol/L)。
2. 肝病–严重肝细胞损伤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可能降到足以产生低尿酸血症的水平。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障碍也可能参与发病
(三)尿酸氧化
与大多数动物物种不同,人类缺乏尿酸氧化酶(尿酸酶)。因此,在人体中尿酸是一种代谢终产物。尿酸酶衍生物拉布立海可催化尿酸氧化生成尿囊素,已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溶解综合征中的AKI。聚乙二醇化拉布立海可用于治疗难治性痛风,该药物可导致明显的低尿酸血症。
二.尿中排泄增多
尿中尿酸排泄增多可见于家族性低尿酸血症(一种遗传性疾病)和多种获得性疾病。
(一)家族性肾性低尿酸血症 — 家族性低尿酸血症由肾小管尿酸转运障碍导致,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综合征
(二)获得性疾病 — 尿中尿酸排泄增加引起的低尿酸血症可由以下多种情况引起。
1. Fanconi综合征 — 在Fanconi综合征患者中,尿酸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可能会减少,同时存在磷、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障碍。该综合征有多种原因,包括胱氨酸病、多发性骨髓瘤和多种药物。
2. 容量扩增 — 细胞外液容量扩增可降低近端小管重吸收尿酸,从而出现低尿酸血症。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大量静脉补液的患者,以及原发性烦渴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3. 颅内疾病:
4.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艾滋病(AIDS)患者可能出现尿酸排泄分数增加和低尿酸血症
5. 药物 — 许多药物会干扰肾小管对尿酸的净重吸收,并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如下图

6. 炎症 — 炎症细胞因子似乎能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净重吸收,引起低尿酸血症
7. 其他情况:妊娠、全胃肠外营养、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糖尿病:这些患者的尿酸重吸收减少很可能是由糖尿引起。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中毒。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