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何义富 三甲
何义富 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医院 肿瘤科

如何理解胃镜及病理报告出现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1353人已读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防癌意识的增强,胃镜检查越来越普及。胃镜活检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病变并明确病变性质,能够准确、科学地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的参考。但是许多患者拿到自己的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报告,却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尤其是当胃镜及病理报告出现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时,常被告知胃黏膜发生了胃癌前改变。当患者听到“癌”这个字时,害怕、紧张、焦虑就随之而来。这些“癌前病变”到底是什么呢?与癌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1、萎缩

胃腺是散布于胃壁上的微小腺体,能分泌胃液即消化液。大量胃腺在胃黏膜的固有层内有紧密排列,故称为固有腺。萎缩即指胃固有腺减少,原则上胃液分泌相对减少,会出现胃脘胀满不适、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萎缩分为两种类型:

  • 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
  • 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肠上皮化生腺体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假幽门腺化生是泌酸腺萎缩的指标,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炎性损伤后不完全修复的结果。
  • 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的数量来衡量的:
  • 轻度: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 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 2/3之间;
  • 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可见萎缩程度越严重,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受损最严重的。

2、肠上皮化生

胃黏膜上皮转变为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结构的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亚型。肠化与癌症的发生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在炎症刺激下,由于胃黏膜干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发展成为肠化生,随着炎症的加重,化生加重,易于发生癌变,发展成为肠型胃癌。

肠化程度是以病变的范围来衡量的:

  • 轻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
  • 中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 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2/3;
  • 重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2/3以上。

一般肠化的级别越高,病变范围越大,癌变率越高

3.异型增生

异型增生指明确的肿瘤性非浸润性上皮。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腺瘤由异型增生上皮构成。异型增生普通内镜下病变与周围正常胃黏膜无明显区别,组织学表现为异型增生上皮。

异型增生呈现肿瘤生长性质,按照异型分化程度和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

  • 轻度是异型化较轻,病变范围局限于上皮的1/3;
  • 中度是指异型化较为明显,接近胃癌的“临界性病变”;
  • 重度是指异型化更为明显,形态上难以和分化型癌相区别的异型增生。

各级异型病变之间常是一种逐渐移行、转化的过程,有时难以明确划分。

2006年WHO正式提议用上皮内瘤变替代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分为2级: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中度异型增生,发展为癌的几率较低,可随诊或局部切除,组织形态学与周围组织有区别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形态与上皮内的癌难以区分,发生浸润及转移的风险很高,应局部或手术切除,病变与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截然不同。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都是明确具有肿瘤性质的病变即胃癌前病变。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主要发生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基础上,故萎缩性胃炎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胃癌前疾病。

但无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在此基础上伴发的异型增生/上皮内肿瘤,其发生癌变都是需要一定过程的。这个过程给予我们充分的时间及机遇对“炎-癌”转化进行干预,减少炎症刺激对胃黏膜的损伤。大部分患者通过积极的干预终生都不会进展为浸润性癌。即便病情存在进展,通过定期随访,也可以对可疑病变必要时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

胃癌前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无法正确认识及如何对待疾病。

何义富
何义富 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医院 肿瘤科